今日春分,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此時陽光直射赤道,幾乎全球晝夜等長,此后陽光直射點位置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天文學上規定,春分為春季的開始。真正的春天來了!
春分,踏青的正式開始。
春分后,岸柳青青,鶯飛草長,油菜花香。王安石曾有名詩《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此時的春光美到了極致。也許東坡偏愛杏花,“杏子梢頭香蕾破,淡紅褪白胭脂涴。”其實一花一草都不敢怠慢自己的妝容。似乎被冬天奪走的色彩,春天全都還回來了。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
一候元鳥至,“玄鳥”即燕子,春分時節,似曾相識燕歸來,燕來還識舊巢泥。
二候雷乃發聲,雷乃陽氣生發之聲,春雷陣陣,喚醒了沉睡的萬物。
三候始電,電者陽之光,陽氣盛,其光乃發,故云始電。
春分習俗
祭日
春分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周禮天子日壇祭日。《禮記》:“祭日于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
日壇坐落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余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踏青
民間活動上,春分一般算做踏青的正式開始。春分是放風箏的好時候。婦女小孩都會在戶外放風箏,并在風箏上寫祝福希望天上神看到。同時,古代還有簪花喝酒習慣的,無論男女老少都簪花。春分時節,川上良人放紙鳶,這是婦女兒童集體游春、戲春的習俗,更是一場心靈的集體放飛。
豎蛋
春分這一天,民間流傳著“豎蛋”游戲,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每年一到春分,世界各地有千千萬萬人都在做“豎蛋”試驗,聽聞能把雞蛋豎起來,這一年就有好運。
吃春菜
“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送春牛
春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春”,說春人便叫“春官”。
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春分養生
由于春分這天正好晝夜平分,陰陽各半,此時的節氣特點是陰陽平衡,故養生也要順應此時的節氣特點,要講求“平和”,以和為貴,以平為期。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說的是“春捂”了。春捂主要是對首、足兩頭保暖,這樣可以免受感冒、呼吸道炎癥、關節炎等疾病的侵害;春捂還講究“上薄下厚”,因為心臟在上身,所以下肢的血液循環比上半部分差,褲子要穿厚一點。
春分時節,是人體肝氣最盛的時候,此時應該疏肝而不是養肝,“養肝”會使肝氣更加旺盛,助長怒火。舒肝的方式,首先是要飲食清淡,少吃肥肉、辣椒等食物。其次,春季要盡量避免飲酒。平時用玫瑰花泡茶來喝,幫助肝排毒。
縱情享受,莫負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