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區的古老曲種,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調”是白局的古腔本調,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形成于元朝末期的云錦織機房,盛衰隨著南京織錦業的發展變化而起落,是一種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說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話,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調,揉進了南京秦淮歌妓彈唱的曲調,因其曲種收調眾多,唱腔豐富多彩,所以又有“百曲”之稱。
白局屬于聯曲體說唱藝術,白局曲牌大多來自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調,富有江南特色;白局的伴奏多采用江南絲竹樂器,如二胡、琵琶、三弦、竹笛等,再配上板鼓、碟盤、酒盅等特色打擊道具,表演起來十分生動有趣。
白局形同相聲,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表演內容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歷史傳說、節慶民俗、方言俚語等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具金陵地方特色,被譽為南京民間文化百科全書,對于研究南京方言,人文風俗有很高的歷史貢獻。
關于南京白局的淵源及形成有多種說法,大致可歸并為“機房生成說"、“織工擅唱說”和“青曲別種說”三種。
白局屬于聯曲體說唱藝術,即用純正南京方言進行念白,同時配以極具特色的曲牌填詞演唱,白局曲牌大多來自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調,富有江南特色。說唱內容十分豐富,題材多樣,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大新聞和社會焦點事件、當地人的生活主題。
一般情況下,南京白局的演唱是一個段落原則上只用一個曲牌。正因如此,在南京白局的形成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曲牌,這也造成了南京白局的“白局”與“百曲”的稱呼在發音上的相像,以致訛傳。另外,從南京白局的表演功用上看,其純粹為“自娛性”的特點,即“白擺一唱局”之略語。
白局演唱使用老南京話,曲調婉轉動聽,表演有說、唱,偶爾加上身體動作,稱為“新聞腔”或“數板”。由于新移民的涌入和方言的變遷,有些詞和現在通行的南京話也不一樣,比如說“鴨子”讀作“呦子”,“大媽”讀作“多嬤”。尾音兒化重,跟京味兒化音的區別在于連讀而且上揚,象“碟子、碗”,讀起來就是很快“的兒窩兒”。
南京白局有曲目近百個,內容大都是自編當地的新聞趣事,短小風趣,比下層社會的“說報”前進了一步,內容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有許多段子較真實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謳歌了勞動人民的斗爭。
常用曲牌主要有:《滿江紅》、《銀紐絲》、《穿心調》、《數板》、《梳妝臺》、《剪剪花》、《下河調》、《漢陽調》、《機房苦》、《搶官米》、《打議員》、《倒文德橋》、《南門外倒城墻》、《抵制日貨》、《過水荒》等,形成曲牌聯綴體。如《機房苦》是織錦工人對自身苦難的控訴,《搶官米》和《打議員》則反映了光緒二十四年和民國八年南京發生的搶官米和打議員兩起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