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蒙
大眾文化與“大眾化”這個概念密切相關。什么叫“大眾化”呢?首先是代表大眾的利益與心聲,滿足大眾的需要與喜愛,符合大眾的審美習慣與價值珍重,吸引大眾的注意與參與。
不過,除了“大眾化”,我們的文化建設還得講“民族化”與“科學化”。就是說我們的文化內容、文化產(chǎn)品,應該能夠代表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高度與特色,能夠吸納與體現(xiàn)現(xiàn)代科學的成果,能夠攀登民族文化的高峰,能夠體現(xiàn)科學進步的前沿。僅僅講“大眾化”,是遠遠不夠的。
同時,我們還得注意:“大眾化”并不一定等于大眾文化,有時候很可能是指精英、高端文化的普及。而“大眾文化”的說法,卻主要指迎合市場口味的暢銷追求。對于不同的大眾化,對于大眾文化與文化的大眾化,我們必須分析明白。
文化要為大眾服務,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如果一個國家的文化水準就是全部人口的平均水準,那么這個國家的文化層次將會降低乃至瓦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水準是由這個國家的文化精英與文化高端成果所定位的,我們不能不正視這一點。同時一切民間文化的寶藏,也都需要高端的文化認知與高水準的挖掘、保護、整理與弘揚。
現(xiàn)在的問題,首先是淺薄、空心(無思想內涵)與低俗的文化產(chǎn)品。粗制濫造、陳陳相因的視聽與閱讀作品。炒作、謾罵、小團體的門戶之爭替代了認真的文化批評。封建迷信殘渣的泛起。打著文化開發(fā)的幌子圈地撈錢:所謂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的低俗做法。文化事業(yè)上的假冒偽劣:如假文物的出現(xiàn)。傳媒制造速成明星,傳媒文化評估的公信力喪失。文化、藝術、學術領域的不正之風:抄襲、槍手、紅包交易等。
其次,大眾文化中的媚俗傾向值得警惕。俗的因素并不可怕,通俗、流行、娛樂、休閑、時尚、世俗、淺俗、俗文化都不一定是負面的貶義詞,它們甚至常常是有利于社會正常運行的。可怕的是與俗在一起,沒有或缺少高端的文化成果與文化評估,搞得只剩下了俗,俗的東西猖狂蠻橫,占領一切平臺,高端的東西則邊緣化到喘不過氣來,或者干脆將高端文化排擠殆盡。
再次,大眾文化的消費性也要有度。從短平快的暢銷的角度看,消費性文化遠優(yōu)于高端文化。從暢銷的角度看,短平快的文化熱得快冷得也快,趨時快過時也快。何況,一個社會完全放開手讓市場去決定文化資源的配置,是不可取的。領導、專家、高校、研究機構、文藝團體、負責任的傳媒,在這方面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那么,大眾文化如何既有“大眾性”又有“文化性”,在滿足公眾需求的同時,也能傳遞價值引導價值?
滿足世俗需要的文化成品可以很多。真正代表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卻只能是、至少主要是高端的文化成果與文化人才。從人類與民族的文化發(fā)展上來看,一個李白勝過一千個三四流的寫詩者,一部《紅樓夢》勝過一千本二三流的長篇小說。我們不能只看到市場,而看不到真正的高端文化。
有深入淺出的文化精品,如《紅樓夢》。有深入深出,只能滿足小眾需要的高端成果,如愛因斯坦與霍金的著作。有短平快的暢銷書,時過境遷之后不過爾爾。有東拼西湊、模仿跟潮的贗品,不過是文化中的劣質奶粉。有這些紛紛雜雜毫不奇怪,問題是我們有沒有鑒別的能力與機制,有沒有打撈與支持高端文化成果的魄力與眼光。同樣以追求票房暢銷為目的,仍然有高下深淺的區(qū)別,《泰坦尼克號》與《阿凡達》都是商業(yè)大片,但它們的思想文化含量是可以令人滿意的。我們的某些大片,卻更像是白癡之作。
在對大眾文化進行合理引導和吸納的過程中,首先是建立起認真的、負責的、專業(yè)的與有公信力的評估體系,敢于好處說好,壞處說壞,提高整個社會的文化評估能力與水準,使公眾、專家、領導能夠在文化的大格局與發(fā)展建設方向上取得越來越深入的共識。這樣,不論我們的文化發(fā)展呈現(xiàn)出怎樣的斑駁態(tài)勢,我們整個社會是心中有數(shù)的,是主動的與無愧為一個文化古國與文化大國的。
(作者系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