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古代建筑?看什么?當我們去看不同朝代建筑的時候,為什么宋代的建筑長成這個樣子,為什么到了明代建筑有這樣的變化,它可能都跟那個時代歷史的變遷有很大的關系。
為什么清代的時候很多的寺院長的跟之前的寺院不一樣,那它可能是受到了藏傳佛教影響,又跟清朝滿族人的身份有關等等,我們可以更多的把建筑本身放在一個影子的地位,更多關注歷史和文化,以及種種古人的故事。
注意觀察這些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去看它到底和我們現在的建筑有什么不同,古人在蓋他們的時候是怎么想的。首先年代越早的建筑越珍貴。從時代上來講,時代越晚的古建筑保存到今天的就越多,時代越早保存的就越少,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的中國古代建筑的明清時代是最多的,數量幾乎無法統計上萬處,而到了宋代可能就只有幾十上百個而已,到了唐代木構的建筑只有4座,而在唐代以前留存下來的建筑就只有石制的建筑。
雖然古建筑遍布全國,但是由于保存的狀況不同古代修建的時候的情況也不完全一樣,在一些比較典型的區域會聚集的比較多,而有一些地方比較少。北京,山西全境,陜西韓城,江蘇蘇州,河北正定,浙江古村落,四川古鎮,山東曲阜,河南濟源、洛陽,陜西西安等屬于典型聚集區域,去看古建筑的時候優先來選擇這些地方。
要關注中國古代建筑材料,你可能會得出很多的答案,因為能夠在中國的古建筑上找到木材,找到石頭,找到磚,找到瓦,甚至找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特殊的材料,比如說金屬的、玉石的,甚至是紙的這樣地材料,但是歸根到底,最核心的材料一定是木頭。到底中國為什么會選擇木頭這種材料來蓋房子,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事。比如說有人會說是因為木頭更容易得到,也有人說是因為中國加工石材或者其他材料的技術水平不夠高,只能用木頭來蓋房子等。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木材是一種更接近于生命的一種材料,相比于石制的房屋,人居住在木頭的房子里更舒服。即使是在歐洲,還會有很多人選擇用木頭來蓋房子。另一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一種文化的考慮。古建筑特點里面的最后一點,力求原物長存,中國人在蓋房子的時候,并不像西方人蓋教堂,希望它能夠一直流傳下去。
中國人只是很實用地覺得,我所居住的房屋,只要我用就可以了,每一代都可以不斷的去更新它,并不希望蓋一棟永久傳世的建筑。所以覺得用木材就好,可以隨時去換。而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中國在修建陵墓的時候,反而會用石頭或者磚這種永恒的材料能夠有所比較。中國人對死人認為是一件永恒的事情,就會去用石頭,而對于生命、活人所處的建筑,就會用木頭,所以并不是中國人不會加工石頭。
除了木材料以外,中國古建非常典型的特點是建筑結構,大部分中國建筑所采用的結構可以被稱為梁柱式結構。
中國傳統的建筑是靠木材的柱將整個空間支撐起來,靠梁將整個房頂撐穩定。整個內部的建筑空間,相對會比較的自由和開敞,有一個形容中國建筑特點的詞叫做“墻倒屋不塌”。如果我把所有建筑的墻都推掉,房子依然是立在那里。因為并不靠墻把整個房子撐起來,墻只是一個圍合和遮擋的作用,而做的柱子才是這個建筑的關鍵。
這樣的建筑特點,跟現代是不謀而合的。現代建筑其實只是用鋼鐵的架構支撐起來,墻可能換成用玻璃做。除了這種思想上的堅定性以外,實用也非常的方便。只有柱子是有結構功能的,因此可以在四面墻上任意的開窗、開門,可以自由的去分割空間,自由的去安排建筑里的結構和它的使用功能。從某種程度上造成中國很多建筑長的形狀并沒有大的區別,因為它并不需要在形狀上來體現差異,只要在內部的使用做分割作調整就可以了。
看中國建筑外部的輪廓。中國建筑通常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臺基,所以它會有一種高聳、寬大的臺基來作為整個建筑的基礎,然后屋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梁柱的部分,去努力的把屋頂支撐起來,最獨特的部分是上面會有一個高大,并且非常壯觀,坡度舒緩,并且附加了很多裝飾物的屋頂,這是中國建筑的三個部分。
不同等級的建筑,不同功能的建筑都會在屋頂上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可能是屋頂本身長的形狀就不同,也可能是屋頂上點綴的裝飾物不同,還可能是瓦的顏色和材料不同等等。整個大屋頂,就是中國建筑從外貌上來理解出來的一個非常獨特的特點。如果我們注意去看,我們還會發現,雖然印象中屋頂是三角形的,但是有弧線,不是僵直的直線,而是有一個弧度向上翹起,用如鳥似飛可以形容。這樣屋頂雖然大,但是并不顯沉重,像鳥將要飛起的樣子一樣。
斗拱,中國傳統建筑里最典型,最獨特的一個構造。斗拱是在柱子和屋頂之間,負責承托整個屋頂的一個結構性的部件,由一些大大小小的木塊構成。長得像付斗狀,叫做斗,而長得像長條,瘦瘦有些彎曲的叫做拱。它起到了柱子和屋頂之間的連接作用,可以更好的來支撐屋頂。
隨著時代的推進,它也變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的一個典型的裝飾特征。大家可以去一點一點地去探究到底,它們為什么長成這個樣子?到底不同的部分,有什么樣的結構特征,讓古建筑學家就可以通過斗拱的特征來判斷建筑的年代以及建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