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徽州多商賈,饒州多工匠”,從9歲起,袁志寧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圍著做木匠的父親打轉。在背著父親拿起斧頭和鑿刀的那一刻,他感覺到:“那就是我一輩子想要做的事情。”他似乎專為木工藝術而生。之前一直圍著父親轉,偷學木匠最基礎的鋸、戳、刨、雕等“十八般”技藝。
13歲開始自學木工手藝,技藝逐漸嫻熟;18歲成為父親的“關門弟子”,雖然之前沒跟父親學過一天木工手藝;19歲開門帶徒,第一個“弟子”只比他小5歲。袁志寧一輩子帶了48個徒弟,孕育了一批古戲臺制造工藝的“非遺”傳承人。

要把一門手藝掌握到爐火純青絕非易事。為歷練手藝,袁志寧免費為村民制作了1000多張扁擔、禾擔。為了替東家節省“供”師傅的開支,還創造了一次帶著28個徒弟上戶,7天建好一棟磚木結構農房的神奇樣板。60多年來,他建的民居有近千棟,精雕木花床200多張,精雕木橋臺100多張,精雕八仙桌400多張,參與古戲臺建筑4座,制作的家具、農具不計其數。而這些數字的背后,卻蘊含了可貴的工匠精神。
由一名普通的民間手藝人成長為“非遺傳承人”,需要堅守與執著。從他專注的神情中,能體味到這種民間手藝精雕細刻的魅力,也能感受到一個用心60多年抑或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老匠人的內心世界。他用虔誠的心靈創造出近千件木雕作品,生動、質樸、悠然的形象,即使普通百姓也能與之產生共鳴,進而被民俗文化村博物館永久性收藏,留存美好的鄉村記憶。


“見賢思齊,對手互學”的心路歷程彰顯了袁志寧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在旁人看來,“同行是冤家,教徒留一手”。但他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對門下弟子言傳身教、耐心指導,連自己幾十年悟出的“獨門絕活”也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讓木工藝術代代相傳。
為使木工技藝走出幾千年的“器皿情結”,登上藝術的輝煌殿堂,袁志寧組織徒弟們參加會展、考察市場,并牽頭創辦私營農具博物館,開辦微雕工藝作坊,引得客商投資合作興辦古建公司,使木雕藝術能與時俱進,煥發出新的光彩。
也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工匠精神”,一種認真細致嚴謹精準的工作態度,在今天的社會,各行各業都需要這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