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魏晉風度文人氣節到唐宋絲綢瓷器,中國式美學源遠流長,在上下五千年的星河時空中熠熠生輝,今天崛起的中國熱土上,人們在尋找文化歸屬感,越來越多年輕人對非遺手工藝報以關注、傾注熱情。
非遺手工藝中蘊含著中國文化中的視覺基因和審美意境,它來源于日常生活,更應當回歸于當代生活。如何幫助非遺手工藝重新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近年來正引起多方關注。
與此同時,在目前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以及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趨勢下,非遺面臨著當代轉化的重要使命,需要深入挖掘非遺的美學價值,以此來塑造今天的中國審美體系。
從歷史走到當下的非遺,已經是新一代的物種。非遺手工藝飽含著傳統社會生活中工藝技術方面的匠人智慧,以及中國式美學在視覺上的審美特質。要讓非遺真正進入現代人的生活,首先需要多視點觀看非遺在當代社會所產生的文化影響和哲學價值。
所謂多視點,即既用現代人的眼光,也用古代人的眼光,從而在歷史和當下之間進退和穿越。過去中國傳統社會產生的非遺,和當下經歷機器化大生產和信息化革命的非遺,一定不是同一件事物,而是新一代物種。這意味著,在非遺傳承創新過程中,我們要將非遺與當代設計、藝術對接,給予它新的物種基因,以此適應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并做好適應未來人工智能環境下的更新預備。
讓非遺重回生活,做好創新轉化工作,首先需要深入考察非遺所在的當地文化之美和自然之美,在充分理解當代民俗風情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在非遺創新的過程中有一個宗旨,就是要保護非遺技藝的基因,把中國特有的非遺之美傳承下去,特別是非遺的圖形和色彩之美,以及文化符號和手工技藝的特征,代代相傳。
用大歷史觀的視野來立體化理解非遺傳承,人類文明的演進如同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或激或緩,或清或濁,或分或合,永遠是水。非遺傳承如同這條河流,雖然呈現出不同時代的審美風格,卻永遠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