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很多古建筑都用一種“云紋”來裝飾,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從商周時候古人就把它雕刻在了各種木雕、青銅器、玉器上。那么,雕云到底有些什么講究呢?為什么古人喜歡把它放在器物上呢?
云是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懸浮的物體,在古代被賦予很多神秘的色彩,在裝飾藝術中則又是重要的裝飾形象。
《易經》中說:“云從龍,龍起則云生。”百行天中,人們便以云代天。古時什物多飾以卷曲的云頭,便是取托瑞于天之意。古人在青銅器、漆器、石刻、壁畫、瓷器、服飾等上面創造的云紋樣,不僅形象豐富,而且具有獨特的韻律美和意境美,那飄忽繽紛的形態,給人的感覺是悠揚和神幻。
云紋在裝飾形象上有行云、流云、朵云、層云、團云、祥云、水拱云、潮云、煙云、渦云、升云、聚散云、風云、連尾云、群飛云、五福云、六合云、七巧云,還有云海、云氣等,在裝飾意義上多以祥云來表現。
祥云為五彩繽紛的云,也稱為五彩云、應云、景云等,太平瑞應,則景云出,也是吉慶之氣,畫著五只蝙蝠在云中飛翔的吉祥圖,表示“天賜五福”,畫著一個牧童放風箏入云端表示“青云得路”,畫著蓮花配以慈姑葉,周圍加五色云的吉祥圖案,表示“慈善祥云”等等。
這些吉祥云紋、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慶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情感,因而在民間廣為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
歷史上云紋的圖案變化劃分為四個時期:商周、秦漢、唐宋和明清。
據史料記載,最早使用云紋的應該是商朝,“勾連云雷紋”是商朝青銅器經常使用的,到了秦漢比商周時候的更像云彩了,更飄逸,叫云氣紋!到了唐宋,眾所周知,唐朝乃開放性、包容性最強的朝代,因此這個時候的云紋大多造型夸張,奇麗,多以卷云紋為主。明清時,古建上的云紋又多出現如意云紋!
云紋裝飾體現的是一種歷史的變遷,朝代的特點,古人之所以這么愛云,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在古代,由于自然知識的缺乏,人們都認為有云就會有雨,而雨就是農業豐收的根本啊!風調雨順嘛,所以人們都希望天空中能多出現點云,這樣雨就有保證了。
據資料記載,古人大約從商周時候起就開始有祭云的儀式,清朝雍正時,更是在故宮邊給云娘娘建了個廟——凝和廟!
在古人心目中,神仙都是住在云層之上的,《西游記》里幾乎所有的神仙都是駕著云。因此,云在古人心中,尤其在帝王們心中,那就是得到成仙的標志啊。
云紋的裝飾還體現著社會的等級,像在漢代,一般人家可是不準用的,它體現著皇帝祈求長生不老,皇權永固的思想。云紋還是吉祥的象征,08年奧運會的是祥云來裝扮火炬嗎!云紋裝飾,是中國古人審美體驗、宗教寓意和時代特點的完美結合。
云紋是原始藝術的一種紋樣形式,它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獨特氣質,將其應用于現代建筑裝飾中,有助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住戶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生活環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