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街巷一個故事
隨著杭州的變遷,有許多的老街巷已經陸續(xù)消失,我們只能從那些還保留街巷名字或遺存了歷史文化的地方,想象一下那時的歷史風貌,它們的名稱跟人的名字一樣,都有著它們所承載的意義。
學士路
這條路曾經是一座橋
▲學士坊
學士坊位于學士路。明朝時,這附近住有工部侍郎江曉,死后被朝廷追封為“學士”,江宅旁邊的橋也就叫做江學士橋。后來橋毀了,改造成路,故取名為學士路。清代為旗營內道路。民國時期,在路的東端建有弘道女子中學和附屬幼稚園(蒙養(yǎng)園)。女子中學由著名的貞才女校、育才女校和蕙蘭女校合并而成。
惠民路
這條路的由來竟和蘇東坡有關呢
▲改造前惠民路一拐角處街景(2000年初)
惠民路位于上城區(qū)河坊街以北,原先小巷不長,東起后市街,西至舊藩署,后陸續(xù)擴展延伸,向東穿越中山路,直達中河中路,向西延伸至延安路,全長512米。現在是集行政和商業(yè)于一體的中心區(qū)域,沿途有省商業(yè)集團、市公安局、中信銀行、上城區(qū)政府、區(qū)行政綜合樓、涌金中學等單位。
▲改造后的惠民路街景
惠民路在南宋時為市南坊,俗名巾子巷,又稱金子巷。《夢梁錄》稱,金子巷口有徐官人幞頭鋪,出產葛巾、巾冪,巾褠、巾幗之類,廣受顧客歡迎。這些產品總稱“巾子”,“巾子巷”名由此而來。
▲市民正騎行在整潔的惠民路(改造后)
惠民巷的出典可追溯到宋朝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曾在此置病坊惠民,稱此藥局名“安樂坊”。南宋淳祐八年(1248),創(chuàng)“施藥局”;元末明初稱作“惠民藥局”。明洪武三年(1370),杭州府設醫(yī)學(診所)于此,故有“惠民”之稱。另有一說是明兵部主事陳慎吾有德政,惠愛鄉(xiāng)里,杭州郡人在巷內建清樸祠祀之,名此巷為“惠民”。1966年改稱為民路,1981年將西端的東公廨并入,復稱惠民路。
▲惠民路上沿街店鋪
惠民路歷史名稱多變,前后變化有12次之多,自宋以前的“市南坊”,至宋代先稱“巾子巷”,后稱“金子巷”,元明清稱“惠民巷”,民國時期先后稱“東公廨”、“華光巷河下”、“行宮前”、“惠民路”,文革期間一度又改為“為民路”,文革后重新恢復“惠民路”。
吳山路
曾經是杭城最繁華的地段
▲八十年代初的吳山路
吳山路位于上城區(qū)湖濱商圈內,與將軍路、國貨路相毗鄰,南起開元路,穿越國貨路、解放路、郵電路、仁和路,北至龍翔里,全長704.3米。
▲2005年改造前的吳山路
清時為旗營通道,因其南端直對吳山,故名。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與文學家、書法家楊維楨均有《宿長春庵》詩吟頌此地;明文學家徐一夔故宅亦在此巷。
▲吳山路兩旁林立的商鋪
與老城區(qū)的其它的街巷相比較,始建于民國初的吳山路只能算是“后生晚輩”。然而,此地因具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優(yōu)勢,卻成了杭城近現代史上的地理、經濟、文化的中心領域,曾經是杭城最繁華的地段。
▲改造后的吳山路新貌
隨著新市場的建成,杭城商業(yè)中心逐漸由中山路移至湖濱一帶,吳山路由此商賈云集,繁華興隆。上世紀七十年代,吳山路相比前馬路(延安路)又是別樣的街景,這條街上開設的大多是小店鋪、小作坊和小攤販,沿街的店牌,招幌、遮陽篷鱗次櫛比,作坊里的敲打聲和商家、攤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車水馬龍市井氣氛十分繁華、濃重。
現在吳山路作為湖濱商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yè)業(yè)態(tài)良好,主要以服裝、酒肆行業(yè)為主,解放路百貨商場也位于此。
將軍路
它曾因浙江都督署而得名
▲整治中的將軍路
▲整治后的建軍路
今天我們來說說將軍路,將軍路位于湖濱商圈內,主要由將軍路、吳山路、國貨路組成,是上城區(qū)2009年背街小巷改善八個特色圈之一。將軍路東起浣紗路,西至延安南路,全長170米,古稱泗水芳(坊)巷,民國時稱慈幼路。
民國初,浙江都督署設在此,改名為將軍路,又因浙江都督朱瑞被袁世凱授予興武將軍銜,故又名興武路,新中國成立后仍稱將軍路。1955年在將軍路北建造杭州市政府。1966年,慈幼路與將軍路合并,統(tǒng)稱為人民路,2003年復稱將軍路。
將軍路上有不少具有老杭州印記的木結構樓房和不同年代遺留下的歷史建筑,其中以泗水坊和洽豐里最為出名。
▲泗水新村正門
▲泗水新村內部
泗水坊在將軍路東頭,上世紀30年代建造。南宋時此地屬“施水坊”,因此得名。后來成了“七十二家房客”式住宅,灰木住房,狹窄低矮。如今泗水坊的居民已經搬遷一空。
▲洽豐里
小營巷
毛主席到過的地方,AAA紅色旅游景區(qū)
▲小營·江南紅巷
小營巷西起馬市街,東至直大方伯,長約200米。明萬歷時已有小營巷稱呼。
巷西首與馬市街相接處,原為道光間富紳顧鸞之宅第——篁庵。咸豐十一年(1861)年底,太平軍第二次攻克杭州后,聽王陳炳文在此設指揮部,俗稱聽王府,2000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毛主席視察小營巷紀念館
1958年,毛澤東視察小營巷衛(wèi)生工作時,對小營巷的工作給予了肯定。1960年,小營巷56號辟作“毛澤東同志視察小營巷衛(wèi)生工作陳列館”,現被列為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錢學森航天館
巷內毗鄰的方谷園2號是著名科學家、“兩彈一星”事業(yè)奠基人錢學森的故居,現被列為杭州市文物保護建筑和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大井巷
認識老杭州的一扇窗戶
大井巷位于吳山東北麓,南起中山中路南段鼓樓,北至河坊街,與后市街相對,原稱吳山坊,因巷內有五眼被稱為吳山第一泉的水井,故以井得名,又俗稱吳山井巷。
它既可以從巷內小徑直接上吳山;又可以步入熱鬧的河坊街,還能直通鼓樓和有許多老字號的中山中路;巷內有胡慶余堂、朱養(yǎng)心藥店、張小泉剪刀店等老字號,現僅存胡慶余堂。
大井巷出名,多半是因為巷內確有一口大井——錢塘第一井。
過了胡慶余堂,其實才真正走進大井巷。巷子成一道弧形,從巷口根本看不出巷子的原貌,兩邊多是兩三層高的老磚瓦房,其中部分還是木質結構。從河坊街跨入大井巷,感覺就是冰與火的融會。川流不息的清河坊看似古韻十足,但多是由現代的商品堆砌而成;相反,大井巷市井得連巷口的臭豆腐攤都樹著商業(yè)大旗,卻留有一絲老杭城的韻味。
▲胡慶余堂
今世去年,積百代而沉香,不僅僅是人的萬物靈長,更靠著山川靈秀,花草鳥語;大井巷里那始終升騰不散的清香與苦澀,不僅是人生的味道,更是老杭州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