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我國古代的建筑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鑒賞建筑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藝術的主要特征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后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
中國古建筑歷史的發展和風格演變,古建中國小編大概歸納為三個時期:
一、秦漢晉(發展期),這個時期建筑還是很簡陋的。
二、隋唐宋(成熟期),繼承秦漢晉時代,是漢族第一個風格的成熟期。
三、元明清(新樣式),融入多民族風格,是漢族建筑的第二個風格。
由于秦漢古建筑留存極少,現有仿漢代建筑大部分都不具備統一的建造法則,現就唐宋建筑從宏觀的風格,到細部的雕琢,都有哪些區別進行陳述!
唐代建筑:氣魄宏偉,嚴整開朗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高潮時期,建筑技術和藝術也有巨大發展。唐朝建筑的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開朗。建筑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時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筑體系。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莊重大方,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正是當時時代精神的完美體現。從唐至今,歷經千年,包括大名鼎鼎的“佛光寺”在內,如今中國現存的唐代建筑仍有百十余座,磚石建筑在其中占絕大多數,而僅存的4座唐代木構建筑,則悉數皆在山西省境內。
唐都城長安原是隋代規劃興建的,但唐繼承后又加擴充,使之成為當時世界最宏偉繁榮的城市。長安城的規劃是我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的,它甚至影響到渤海國東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來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寬廣,也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隋唐時,不僅加強了城市總體規劃,宮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強了突出主體建筑的空間組合,強調了縱軸方向的陪襯手法。這種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布局的淵源所自。
大明宮麟德殿,面積5000平米,采用了面闊11間進深17間的柱網布置。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進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對建筑設計也有促進作用。
現存木建筑物質反映了唐代建筑藝術加工和結構的統一,斗拱的結構、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構件本身受力狀態與形象之間內在的聯系,達到了力與美的統一。而色調簡潔明快,屋頂舒展平遠,門窗樸實無華,給人莊重,大方的印象,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宋代建筑:纖巧秀麗,注重裝飾
宋代建筑,泛指在960年至1279年的宋朝時期,于北宋及南宋境內的建筑,一如以往的朝代,繼承著前朝的建筑傳統
宋朝在經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都有發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師、木匠、技工、工程師、斗栱體系、建筑構造與造型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漸趨向系統化與模塊化,建筑物慢慢出現了自由多變的組合,并且綻放出成熟的風格并且擁有更專業的外型。為了增強室內的空間與采光度,采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碩大雄厚的斗拱鋪作層數增多,更出現了不規整形的梁柱鋪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鋪排的工整模式。
宋朝建筑物的類型多樣,其中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橋、木橋、園林、皇陵與宮殿。由于注重意境的園林設計特意追求把自然美與人工美融為一體的意境,所以這一時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翹之勢,不像唐代渾厚的風格,給人一種輕柔的感覺。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顏色十分突出。在窗欞、梁柱與石座的雕刻與彩繪的變化十分豐富,柱子造型更是變化多端。
數千年來,建筑智慧多依靠口耳相傳,子承父業傳承下來,但關于建筑的文獻亦早已存在,在傳世的中國畫中描繪的建筑物也讓歷史學家更好地解宋朝建筑的配搭。宋朝的建筑文獻——《營造法式》對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獻更有組織,為后世朝代的建筑提供了可靠依據。另一方面,朝廷設立了專門負責建筑營造及相關的官職與機構——將作監以掌管宮室建筑,使建筑技術的傳承更加系統。
綜上所說,一種建筑的初始期,都是簡單的創造、直率的嘗試,初具規模之后,才節節進步使其完善,到達成熟期,必有相當時期因承相襲,規定則例。唐式建筑向明清建筑演變的過程可以概括為:由簡而繁、由雄壯而纖巧、由結構到裝飾的、由真結構到假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