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屋頂上的脊飾,是獨具藝術特色與文化特色的構件。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發展,脊飾真實地再現了歷史的變幻和多彩,并與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相互結合,呈現出異彩紛呈的文化特色。
中國的古典建筑,由屋頂、屋身、臺基三部分組成。屋脊是屋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屋頂的重要裝飾部位。脊飾最初的功能是壓住瓦片和屋脊收口的結構構件,而到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以裝飾為主,用以顯示建筑的等級地位,這也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民俗文化和價值觀念。從以圖騰崇拜為基礎,到和儒道佛思想相結合,脊飾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
遠古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為保證生活資料的供應需要有充足的勞動力,即人類自身的生產,因此產生了遠古人類的生殖崇拜文化。蛙紋、魚紋是當時母系氏族社會女陰崇拜的象征,鳥紋、龍蛇是父系氏族社會男根崇拜的象征,所以產生了魚、鳥、龍等成為古建筑脊飾的重要題材。
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遠古時代,人類在和大自然的抗爭中逐漸產生了敬畏之心,由敬畏產生了各種崇拜,并以圖騰的方式給予了它們活靈活現的形象,其中有自然界真實存在的生物,如西羌族的虎圖騰崇拜、少昊族的鳥圖騰崇拜、北方夏民族的蛇圖騰崇拜,也有各種生物的綜合體,如東夷旗的龍崇拜,而這就是所謂四象的由來,即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其中的龍、蛇、朱雀都是生殖崇拜的主要內容,由此可見圖騰崇拜其實是由生殖崇拜演變發展而來的。
由于脊飾所屬的民間藝術范疇,它的各種藝術形象,創造的人或動物的角色,也都是來源于對生活的各種美好愿望,如鎮宅辟邪,驅妖除孽,保佑平安等。同時也漸漸發展成一種具有審美功能的建筑構件,使原本略顯單調的屋頂體現了各種不同的內涵,有的清秀典雅,有的壯闊逶迤,各具姿態。
民間的脊飾文化呈現出異彩紛呈的文化特色。不僅有壽星、八仙、太上老君等神話人物形象及各類古典名著中的英雄人物等,更有以有靈性、有力量的現實存在的動物為原型,如龍、鳳、獅、虎、蛇、龜、麒麟、魚、鶴、鹿、鷹、象等。還有以植物為原型的,如葫蘆瓜,象征子孫繁衍;蟠桃,象征長壽;佛手,象征福與壽。或者以動物和植物互相結合,如蓮與魚,象征連年有余;以及鳳戲牡丹、鷺鷥探蓮等等。
特別是在皇家建筑或大型寺廟的主殿上,屋脊上都有一些不同形態的裝飾瓦件,根據它們所處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稱呼和定義,分別為鴟吻、垂獸及戧獸、正脊獸、脊獸、套獸、寶頂。
中國古建筑中的硬山頂、懸山頂和廡殿頂式建筑,都有五條脊,其上置放瓦質或陶質的獸形裝飾,叫脊獸。鎮脊神獸起吉祥、裝飾和保護建筑的三重功能,古建筑為木結構,以獸鎮脊,避火消災。于兩坡瓦垅交匯點,以吞獸嚴密封固,防止雨水滲漏。常見的有四個小跑(小獸)類型按瓦的形式定,古建瓦分為琉璃瓦和黑活瓦(磚雕瓦)兩種:琉璃瓦上的第一個是仙人,后面依次是龍、鳳、獅子;黑活瓦從前往后依次是仙人、獅子、天馬、海馬。
仙人算人的一類,獸有三個,四條垂脊上都有,就是12個,但一般硬山頂建筑可以只有前面的兩條垂脊有獸,后面的沒有,所以就是六個獸。這就是五脊六獸的來歷。
這些小獸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處,象征著消災滅禍,逢兇化吉,還含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之意。
這些小獸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在小仙人之后的神獸,根據建筑規模和等級不同數目有所不同,多為一、三、五、七、九等單數,數目越多,表示級別越高。
以故宮來說,太和殿用了十個,天下無二;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乾清宮,地位僅次于太和殿,用九個;中和殿是用七個;坤寧宮原是皇后的寢宮,用七個;妃嬪居住的東西六宮,用五個;某些配殿,用三個甚至一個。
太和殿為等級最高的古建筑,其順序為:“一龍二鳳三獅子,海馬天馬六狎魚,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個猴”,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
古建上的脊飾,它們是屋頂上的精靈,是高貴尊嚴的象征,其辟邪消災的功能僅僅是封建社會的一種精神寄托,然而其藝術的品格是無價的。數千年的文化積淀,各種文化的交融結合,孕育了這一獨特的中國建筑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