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可以說是現在都市人普遍的一個剛需,多少人都辛辛苦苦奮斗一生都是為了房子,為了生計而忙碌著。在古代,不乏名人雅士因為買不起房,而高吟:“安得廣廈千萬間”這樣的詩詞。那么古代房價是多少?歷朝歷代,究竟需要攢多少年的錢才能夠買一套房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漢朝
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文明高峰,我大漢朝的彪悍不僅體現在“北掠匈奴,封狼居胥”上,還體現在在彪悍的房價上。出土的西漢竹簡君告訴當代的人們,當時一個普通打工仔的月薪大概是“月直四百廿四”。也就是說月薪424錢,年薪5088。而收入較高的,四個月便能掙2800錢,“積四月,致二千八。”這樣算下來年薪8400錢。
那么漢朝的房價大概是多少呢?《居延漢簡釋文合校》收錄有西漢居延縣兩戶百姓的家產清單,一戶叫禮忠的,家里房子值10000錢;一戶叫徐宗的,家里房子值3000錢。由此可見,即使年薪只有2500錢的低收入者,用不了幾年也能買一處宅子。當然居延這個地方地處甘肅、內蒙交界處,放在今天算是邊境三線城市。
假設一下,如果將三線城市的房價放大10倍,長安的房子值3萬錢的話,似乎低收入的打工者奮斗個二十年,也是買得起的嘛。
此外,東漢后期漢中城內房舍也是大概價值10000錢左右,考慮到東漢后期普通人民的收入,《后漢書·百官志》,級別最低的公務員,每年也能領到9600錢。這樣的年薪刨去開銷,兩三年下來在大城市里買一小套應該不成問題。
唐朝
然后就是歷史上第二個文明高峰唐朝……在唐朝全盛的玄宗時期,朝廷拍賣國有房產的碑文拓片:一座擁有房屋39間、占地2.9畝的大別墅,拍賣成交價只有138貫,折合13.8萬文。而這個時候洛陽斗米(約10斤)10文。而現在,1號店上質量一般的大米是30塊錢/10斤。所以唐玄宗年間1文銅錢的購買力相當于人民幣3塊錢,13.8萬文也就相當于40萬元。40萬元,在一線城市買一棟大別墅:醒醒啊喂!
宋朝
唐朝之后,號稱中國工商業最為發達的“弱宋”閃耀登場,活脫脫是如今樓市的原型!
北宋士大夫王禹和南宋大學者朱熹都曾吐槽過京師一房難求的情景,甚至連宰相級別的官員都買不到房子,只能靠租。“雖宰執亦是賃屋,自神宗置東西府,宰相方有第。”普通市民更是只能蝸居、蟻族拼房住了。看到這樣的景象,怎么樣是不是稍微平衡了點?
我們不說宋室南遷之后的房價飛漲,單說戰亂前的北宋。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大將軍田欽祚在開封買房,花了白銀5000兩,相當于銅錢5000貫。而太宗他哥太祖時代,國營紡織廠“綾錦院”的熟練女工每人每月能領200斗小麥,相當于兩貫銅錢。
到了北宋后期,房價又漲好些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晚年(宋徽宗年間)在開封買過一所普通住宅,花了9400貫。而宋徽宗時朝廷雇人抄寫書籍,每人每月能掙3500文,也就3貫多一點。那個時代的金融產品可沒有如今這么發達,更不會有國家銀行發放房貸。也就是說,那位書記需要261年以上,才能買得起蘇轍那套房子。所以想要穿越的親們,穿越有風險,請遠離弱弱的兩宋。
明朝
接下來是文明開始走下坡路的明朝,明朝米價相對比較穩定,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兩銀子可以購大米二石,一石相當于現在的約95公斤。而明朝正七品縣官的每月俸祿為7.5石或一年45兩白銀,和漢唐兩宋相比,算是低薪了。
那么明朝的房價呢?大概是低檔房產50兩一套。也就是說,相當于七品小縣官一年的收入。當然,一些豪宅還是價值千金的,不過這并不在我們的吐槽范圍之內。
清朝
好了,終于來到了我們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電視劇上出鏡率最高的大清。
史料記載,乾隆時期,清朝公務員的薪水為:“一品歲支銀180兩,二品150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兩有奇,從九品、未入流31兩有奇”。此為基本工資,稱“正俸”;而“京員例支雙俸”,即在基本工資之外加發同樣數目的津貼;也就是說一個七品官的年薪為90兩,90兩是什么概念呢?
據記載,當時新街口附近的房子85兩,新簾子胡同的房子大約70兩左右,也就是說一個小小七品芝麻京官省吃儉用刨去生活開支大概兩年收入也足夠在京城買一套私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