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上涂刷油漆顏料,原為保護木材,以防腐朽。其后由于建筑事業的發達,以及人們對建筑物的享用有著美觀上的需求,因此雕刻、繪畫等裝飾技藝也就隨著演進提高,日益豐富起來。建筑彩畫,因時代、地域和匠作習慣的不同而各具特點。
唐代建筑彩畫隨著考古發現的越來越多,透過大量墓葬中的影作木構彩畫、敦煌壁畫絹畫、出土建筑模型、傳世繪畫、部分唐末至北宋的彩畫實例以及文獻記載,我們還是能夠大致推知唐代建筑彩畫的面貌。
唐代彩畫繁簡得當,參考唐懿德皇太子墓內壁畫闕的形象,柱、額、枋、門窗、欄桿均為紅色,栱眼壁及墻壁用白色,可知一般以紅色為主,有土朱和朱紅兩種色調。在現存唐代建筑上所見,柱、額、梁、枋多是紅色,襯以白壁,南禪寺,佛光寺二大殿多在刷紅斗栱的側棱上畫白色凹形,稱為“燕尾”,還在紅色枋上橫畫若干白色圓點,近于連珠紋。佛光寺大殿的平闇上也是遍刷土朱。
墻壁刷白,木構刷朱,可以說是我國建筑極其悠久的一個傳統。唐代建筑依然以朱白為最基本的木構色調,佛光寺東大殿北梢間木板門背,還留有唐代彩畫工匠“赤白博士許七郎”的墨書題記,可見在當時唐人的一般概念中,建筑的基本色調還是以紅白為主,以至于“赤白”便可作為彩畫代名詞,為表述方便,我們不妨也將此類稱之為“赤白彩畫”。屋頂多采用黑、綠、藍色,整體色調比較明艷。
唐代朱白彩畫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闌額上間斷的白色長條,北宋《營造法式》中稱之為“七朱八白”。傳統建筑史觀點認為,七朱八白源自唐代建筑的“重楣”(即雙重闌額)結構:闌額是柱上用于承接、連接柱頭的水平構件,南北朝末以來,闌額(楣)由柱上降到柱頂兩側,并分上下2層,中間連以若干短柱,《明堂規制詔》中稱之為“重楣”。重楣的連系支撐作用遠比用一層闌額要大,對維持柱列穩定有更大作用。大約中晚唐時,由于鋪作層發展得更為完善,逐漸簡化為單層闌額,但依然用刷出“七朱八白”彩畫,模仿重楣之形。
但是實際上,七朱八白彩畫出現的時間,可能遠早于晚唐,云崗石窟中便可見闌額條狀裝飾,初唐墓室壁畫的建筑闌額中,甚至包括各種枋、人字拱幾乎全部都繪出了白色長條,這些白色長條的屬性則需要進一步分析,有些可解讀為是結構上的重楣,但還有不少,則更可能是彩畫性質,如初唐乾封年間韋貴妃墓,龍朔年間新城長公主墓,神龍年間永泰公主墓、開元年間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地宮影作壁畫所描繪者。
隨著斗拱構件的完備復雜化,建筑裝飾也逐漸增添更多的色彩,大約初唐之后,形成了一種以赤白為主,青綠為輔的彩畫樣式,姑且稱之為“紅綠彩畫”:面積最大的梁架柱栱身椽依然刷朱紅;而大小斗、窗欞、駝峰等構件刷綠或青;椽頭、栱端、昂面等構件端頭則刷白或黃(也有黑色實例);雁齒版(即后世雁翅版)繪黑白三角;勾闌部分,望柱、尋杖、盆唇、地袱等刷朱,而欄板刷青綠彩。
另外,這種彩畫還逐漸形成了繁簡不同的幾種樣式:有的僅斗刷綠,其余一律刷紅,如景云元年節愍太子墓、神龍二年懿德太子墓壁畫;有的講斗、窗欞、欄板刷綠,其余刷紅;有的在此基礎上將構件端頭刷再黃白;有的更將栱身刷以深色;有的還把闌額以上刷黃,以下刷朱;有的將刷綠部分青綠相間,增加變化。變化多樣,但大體規律基本一致,便是大構件刷朱紅暖色,而小構件刷青綠冷色,構件端頭刷黃白淺色。
但唐代還存在一種斗拱以青綠冷色調為主的青綠彩畫。陜西中堡村唐墓出土建筑明器,門、柱、栱間壁刷朱,但重楣、柱頭枋刷藍,斗拱則青綠退暈,白色緣道,雖不常見,但這種青綠退暈的做法,卻是后世最重要的青綠彩畫之濫觴。
盛唐之后,建筑彩畫愈加豐富,在重要建筑上形成五彩繽紛的彩畫裝飾,在紅綠彩畫的基礎上,闌額梁柱逐漸增添了更多的裝飾,柱頭、柱身、闌額、柱頭枋或有束蓮彩畫(此做法南北朝即已經出現,但到盛唐以后又重新大為流行),或模仿團花錦繡繪束帶,彩畫的樣式也越來越多。斗拱部分也逐漸發展出更細致的彩畫,并添加白色棱道,開啟了北宋諸多彩畫樣式的先河。
敦煌的幾座晚唐至北宋初的木構窟檐,可以算是唐代建筑彩畫的一個華麗而完備的尾聲,即保留了闌額七朱八白、柱楣枋栱身刷朱、斗刷綠、端頭刷白、燕尾等做法,還增添了各種束蓮、團花、忍冬卷草彩畫以及緣道,還在白壁上做佛像、天王、飛天壁畫,幾乎是唐代彩畫集大成者。
唐代彩畫發展至北宋,再經過規范,形成了種類繁多的彩畫類型,最簡單的朱白彩繪依然保留為“丹粉刷飾”,而最高級的“五彩遍裝”,已經是繁復到了無以復加,以至于因為過于費工而逐漸退出流行。其中的“青綠疊暈裝”則在明清官式中得到極為廣泛的發展和運用,青綠冷色調成為后世彩畫的最主要類型。
唐代,古建筑裝修彩繪早已成為一項專門的建筑裝飾藝術,建筑彩繪種類眾多、題材豐富,山水、樓閣、花卉、人物都能入畫,歷史典故、傳奇故事都是彩繪的常見題材。唐代建筑色調簡潔明快,屋頂舒展平遠,門窗樸實無華,給人莊重,大方的印象,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