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是利用未經焙燒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夾墻板夯筑而成墻體(少數以土坯磚砌墻)、柱梁等構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樓屋,簡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墻作為承重系統的任何兩層以上的房屋。根據《現代漢浯詞典》的解釋,所謂“樓”,就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子”。據此,一層的房子,即使以生土墻承重、以木料作為柱梁等構架,也不能稱為土樓,只能稱為土屋。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
土樓以生土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與木結構相結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它們是幾次中國乃至東亞歷史動蕩和民眾大遷徙的產物。其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品類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樓。
土樓已被嚴格確認的福建土樓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龍巖永定縣、福建省漳州南靖縣和華安縣,其中又以客家土樓為代表。土樓的興建高潮是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明末清初。直至17世紀之后,不但讓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布地點以中國閩粵地區為大宗。出于抵御山林野獸、強盜的需要,并體現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種形式特殊的建筑的。
在民間俗語中,“土樓”亦是“土樓房”的簡稱,與“洋樓房”相對而言,泛指沒有集中供暖和燃氣管道的簡易低層樓房。
石料主要用于砌墻基,其次用于鋪設廊道、天井、門坪、道路等,還用于制作門框、臺階、柱座等,均為花崗石或青石,取自溪河之中或山上。用于砌墻基的石料大者需數人才抬得動?;◢徥冀^大多數,青石不多見,一般用于制作門框。較小的鵝卵石主要用于鋪設通廊、道路、門坪、天井,當然砌墻也少不了它。
土樓建造的工序包括選址,設計、施工。在選址上一般嚴格掌握以下幾條原則:從實際需要出發,風水要好,盡可能靠近同宗同族的居住地,并且依山傍水,避風向陽,還要考慮所建土樓離他們開墾的土要是否太遠,耕作是否方便等等。
在設計上,建造土樓的能工巧匠們對布局結構,尺寸比例都爛熟于心,他們因地制宜,建造風格上因人因地而異,因經濟條件而異,居住功能突出,中軸線鮮明。施工是土樓建筑的第三個環節,通常分為備料、擇時、挖基、砌石基,夯墻、分層、封頂、裝修這幾個步驟來完成,這個環節也是確保工程質量的關鍵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