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習中國古建筑,那么關于古代建筑構件的這些專業名詞以及解釋,就必須了解一下。古建中國羅列下以下,供大家學習參考。
【中金桁】中金桁消式大木作構件名稱。在5架梁上,位于老檐桁與脊桁之間;在九架梁上,位于上金桁與下金桁之間,都起承托和傳導屋面重量的作用。消式大木作構件名稱。在5架梁上,位于老檐桁與脊桁之間;在九架梁上,位于上金桁與下金桁之間,都起承托和傳導屋面重量的作用。
【中金順扒梁】消式古建筑大木構件名稱。梁尾搭插在七架梁上,粱頭扒在下金桁(檁)上,用用以承托中金桁(檁))的扒梁。
【內柱】宋式建筑大木作構件,泛指建筑室內立柱。情式建筑稱“金柱。中國古代建筑以4根柱子所組成的空間稱為“間”。為“問”。唐宋及遼初較大型建筑的內柱多橫縱成行,排列規整。遼代中葉以后為創造特定的室內空間.往往在室內的間縫上減去某些內柱。稱“減柱造”。山西上臺山佛光寺文殊殿,面闊七問進深4間、殿內僅用四根內柱,是減柱造的典型實例。但明清以后的大型建筑“減柱造”之法罕有所見.
【內四界】指1座單體建筑的中心部位,即五架梁下兩柱之間的位置。五架梁上正好是四步,又稱四界,在建筑的內部,稱為內四界。
【方直椽】木構件名稱,指方形斷面的正身檐椽,多用于游廊、亭、榭等較小建筑中。
【斗接柱】大木作構件名稱。斗接柱是指多層建筑中叉柱造做法中的上層柱子。這種做法是自下而上.一層柱框.一層斗拱相重疊,上層柱根叉于下層斗拱的大斗之上,也即是下層斗拱的大斗所接托的上柱,稱為斗接柱。明情建筑中用兩段、或三段木材施以暗榫墩接成的柱
【瓦條】古建筑構瓦作件名稱。①板瓦縱向截成的直線形窄條。②布瓦屋脊瓦件之一。用板瓦開成的叫“軟瓦條”,用磚加工而成的叫“硬瓦條”。
【瓦壟】《清式營造則例》:“屋頂上之瓦,上下賡續排到謂之壟。”屋面凸出的壟稱蓋瓦壟,凹進則稱底瓦壟。
【瓦口子】古建筑屋頂部位名稱。又稱當勾。位于瓦壟與脊交接之處,由于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別,如在正脊部位又稱正當勾,在戧脊部位又稱斜當勾。
【五大線】古建筑彩畫技術術語。指清式彩畫圖案的骨架輪廓大線。即枋心線、岔口線、皮條線、箍頭線、盒子線。
【五彩遍裝】宋《營造法式》中建筑彩畫作制度之一。彩畫中最華麗的一種,用于等級最高的建筑物上。其特點是把建筑的木構件從頭到腳都用彩繪的圖案花紋來裝飾,以達到五彩綻紛、華麗高貴的效果。這種彩畫以暖色調為主,使用的顏色有青、綠、紅、赤、黃,每個木構件繪制圖案成花紋的構圖手法基本相同。其細部設色順序為:在梁、額枋、斗拱的外梭(即外邊)皆留緣道,用青綠或朱疊暈。內心畫五彩花紋。顏色使用的規律是對比色相間品配,例如青地上的花紋,用赤、黃、紅、綠相間,外棱用紅疊暈勾邊,疊暈從內向外由淺入深。又如紅地上的花紋則用青、綠相間,花心染紅,外棱用青或綠疊暈。圖案式樣繁多,大型構件還在華紋、瑣紋中間畫飛仙、飛禽、走獸、云紋等;闌額兩端畫各式如意裝飾、稱“角葉”,梁用邊疊暈,中心畫華紋、瑣文。柱子上下畫錦紋或疊暈,柱身畫纏技花或團窠(團花)。這是用色和圖案最繁富的彩畫品種.多用于宮殿、廟宇的主要建筑。
【太平梁】清式大木構件名稱。用于廡殿推山頂構架中,其位置在山面坡頂最上一層的短梁(扒梁)。方向與平梁相同,功能與平梁相似,但位置在平梁以外,僅能通過雷公柱承托脊檁的懸挑梢端。其梁兩端下面刻榫,分別與前后上金搭交檁懸挑部分相交,其梁下皮與搭交檁中線取平,故其梁高于平梁,稱為太平梁。
【中心塔柱窟】又稱“塔廟窟”、“支提窟”。其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形,窟室后部中央鑿出連通窟頂與地面的中心塔柱,柱身四面雕龕造像,在窟室后部、中心塔柱與窟室側壁、后壁之間形成繞塔右旋的通道。中心塔柱窟源出于印度的支提窟,成型于公元4—5世紀中葉的新疆龜茲石窟,成為我國J北朝石窟中的典型形制.隋唐以后逐漸消失。它在早期階段往往和僧居窟同時出現。
【長耳子】安裝于琉璃照壁四角圓柱上部或琉璃花門四角圓柱子上部的裝飾性琉璃構件。作為大額仿的榫頭(處于這個部位的木構件稱霸王拳)完全仿木琉璃構件,安裝時緊貼著柱頭的外皮,造型似三角形的云紋,后背做出半銀錠榫頭與圓柱連接牢固。此件三面露明均著釉色。
【烏頭門】宋式建筑中門的類型之一。也稱烏頭大門、表褐、閥閱、褐燙、綽楔、俗稱欞星門。其形式為:在兩立柱之中橫一枋,柱端安瓦,柱出頭染成黑色,枋上書名。柱間裝門扇,其上部有成偶數的欞條,下部有障水版。柱頭多有裝飾紋刻。
【勾頭】一種特殊形式的筒瓦。多用筒瓦壟的檐頭,比普通筒瓦多一個圓形的瓦當。元代以前稱瓦當,至明、清兩代,改標勾頭。其端部圓蓋上的紋佯變化多端,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因而勾頭上紋樣的種類就成為判斷其年代的一個重要標志。
【勾絲咬】旋子彩畫找頭部位的一種圖型。此圖形在較短木件上可單獨使用。當木件過長,安排一整兩破圖案后還留有空地,此中地右適合安插“勾絲咬’.即可加入此圖案。
【風水墻】山墻的一種,是民間對一墻到頂,山頂設有博風、拔檐線等裝飾的硬山頂山墻的別稱
【風雨橋】又稱為花橋、廊橋。古代橋梁的一種,現在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仍然常見。多是石砌的墩臺,伸臂結構的木制粱橋。達種橋粱一般全橋均建有亭、樓、閣、廊相結合的橋屋,橋的外貌千姿百態,造型優美,橋屋一方面可以保護木結構橋粱的構件,以免日曬雨淋,另1方面還可以給行旅提供休息和遮風避雨的場所、故名風雨橋。橋屋的廊與樓、亭相互結合,既有起伏,也有虛實的對比,有的橋上梁柱還經過彩繪雕刻等藝術處理,使人賞心悅目。
【鳳凰臺】①拱式橋構件名稱。位于金剛墻二端與分水尖中間,其作用是與分水尖一起保護橋墩、安放閘板。其結構全部用條石砌筑,長為分水金剛墻的十分之二,寬度、露明高和埋深均與分水金剛墻相同。②大木作斗拱昂的部位名稱,位于昂的正面十八斗分位前方,呈斜平面的小臺。俗稱“腦八”。參見〔昂嘴〕。
【槽】宋式大木作術語。宋《營造法式》將建筑物中與斗拱出跳成正交的—列斗拱的柱列中線通稱為槽。兩槽之間形成的空間按所處位置不同,可分為內槽、外槽、前槽和后槽等。根據殿堂等建筑物平面空間布局的不同需要,以槽構成各種形式的格網(即柱的平面布局和排列形式)。宋《營造法式》將格網平面布局分為單槽、雙槽、分心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等多種形式。
【墩臺】古代建筑物名稱。①騎墻墩臺,亦稱之為敵臺。②城墻內外高峰之上的單獨墩臺稱為烽火臺。墩臺的形狀有方形、圓形兩種,但以方形為多。
【墀頭角柱】古建筑角柱石的一種。位于墀頭的最下端,其寬度與墀頭寬度相同,厚度與階條石厚度相同。
【橫望板】古建筑大木作構件名稱.橫向鋪釘于椽身之上承托苫背泥層的兩板。由于屋頂坡度的變化,橫望板不宜過長,一般每隔3至5椽檔須加設望板釘一列。橫望板接頭須在椽背中線之上,不得挑空或重疊。為加強連接,望板間縫除齊搭外還有企口,柳葉等多種搭接力法。橫望板較豎望板整體性更強。為防雨止漏,保護望板,一般均在望板之上施護板灰進行防護。
【靴楔】宋式大木作斗拱組合構件名稱。貌似真昂昂底與下層華拱間的楔形墊木,實則與下部拱身連為一體。它與昂身榫卯相結、一般用于上昂的下部以及下昂尾部昂底之下.是真昂構造中不可缺少的構件之一。下昂前部昂底墊置的楔形墊木亦由拱身制成,宋代稱“華頭子”,其構造功能與靴楔有質的區別。《營造法式》規定的靴楔造型是“三卷瓣”,宋元實物中屢有所見.其藝術形式雖與清式建筑溜金斗拱后尾的菊花頭相類似,但菊火頭主要起裝飾作用,結構意義與此不同。
中國古代建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專用的術語。了解它們的含義,對了解中國古建筑和增強鑒賞古建筑藝術的能力,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