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五月一日是勞動節,經國務院批準,2019年勞動節放假安排調整為2019年5月1日至4日,共4天。在這樣一個短假中,人們可以稍微放松下自己,停止下學習或者是工作的腳步,走出家門游玩,或者在家中休養都是不錯的選擇。那么,中國古代有勞動節嗎?放假嗎?
如今中國實行的五一勞動節是“國際勞動節”,這是在1889年,恩格斯召開的第二國際成立大會上決定的日子。由于美國和歐洲各國實行的資本主義制度,使得資本家們對于工人的剝削和壓迫越來越嚴重,在十九世紀的時候,許多工人不僅工資低,工作時間更是長達十幾個小時。工人們最終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開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罷工,最終迫使政府做出了妥協。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一次規模巨大的全國性罷工,才有了“五一勞動節”。而中國在1942年正式實施,并且在這一天,每隔五年會對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進行表彰,來鼓勵更多的人積極投入工作,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在古代,平民百姓終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天天都在勞動,并無慶賀,只是每年有一天,哪怕是養尊處優的皇帝,也得出宮帶頭“勞動”一回。那便是每年農歷的二月初二。這一天,還有個特殊的名字——“龍抬頭”,這一天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
在以農為本的古代,這個日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農業的發展,是關系到國家興衰的頭等大事。于是,每年這個日子,皇帝都要舉行“勸民農?!钡膬x式。這個儀式,就是由皇帝本人示范,親自耕田,以表農業對國家的重要性。
據晉代文史學家、醫學家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的記載,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新春二月初二,都要率領各部落首領“御駕親耕”,以顯示他對農耕的重視。而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也在《史記》中提到,周武王在二月初二不僅會舉行規模盛大的儀式,更親自帶領滿朝文武百官耕田勞作,以此拉開全國農耕的序幕。
到了宋元時期,二月初二的含義進一步擴大,既是“耕事節”,又是“花朝節”“踏青節”。但因為古人認為,二月初二甘霖將至,春耕勞作也要由此開始,所以不管節日內容如何變化,勞動的性質都一直得以延續。
發展到明清兩代,皇家對二月初二的勞動意義更加重視。而將這個“勞動節”發揮到極致的,要數清代的雍正。雍正帝在位時,設了一個“一畝園”,就是由皇帝親自耕種的一畝地。每年的“勞動節”,雍正都會到一畝園里耕種。
盡管這個儀式只是代表象征意義,但對于皇帝來說,也不容易。平日里,在皇宮內可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日子過得挺愜意。可“勞動節”這天,卻不得不親自拿著鋤頭,耕田犁地,汗如雨下,這滋味可不好受。
當然,這一儀式也有讓皇帝了解民間疾苦的用意,感懷天下的皇帝,往往能從中體會到民間疾苦,從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可見,即使一畝地,皇帝的賢明與否,在其中顯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