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筑,泛指在960年至1279年的宋朝時期,于北宋及南宋境內的建筑,一如以往的朝代,繼承著前朝的建筑傳統。
宋代是中國古代最為強盛的朝代之一,它在政治、經濟、文化、手工業和商業方面都有發展,科學技術更有很大進步,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一時期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宋代的建筑也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變得纖巧秀麗、注重裝飾。
宋朝在經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都有發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師、木匠、技工、工程師、斗栱體系、建筑構造與造型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漸趨向系統化與模塊化,建筑物慢慢出現了自由多變的組合,并且綻放出成熟的風格并且擁有更專業的外型。為了增強室內的空間與采光度,采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碩大雄厚的斗拱鋪作層數增多,更出現了不規整形的梁柱鋪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鋪排的工整模式。
宋朝建筑物的類型多樣,其中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橋、木橋、園林、皇陵與宮殿。由于注重意境的園林設計特意追求把自然美與人工美融為一體的意境,所以這一時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翹之勢,不像唐代渾厚的風格,給人一種輕柔的感覺。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顏色十分突出。在窗欞、梁柱與石座的雕刻與彩繪的變化十分豐富,柱子造型更是變化多端。
數千年來,建筑智慧多依靠口耳相傳,子承父業傳承下來,但關于建筑的文獻亦早已存在,在傳世的中國畫中描繪的建筑物也讓歷史學家更好地解宋朝建筑的配搭。宋朝的建筑文獻——《營造法式》對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獻更有組織,為后世朝代的建筑提供了可靠依據。另一方面,朝廷設立了專門負責建筑營造及相關的官職與機構——將作監以掌管宮室建筑,使建筑技術的傳承更加系統。
宋代時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壯的特性,變得纖巧秀麗、注重裝飾。宋代的城市構成了臨街設店、按行成街的規劃,城市消防、交通運輸、商店、橋梁等建筑都有了新開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完整呈現出一座商業城市的相貌。這一時期,中國各地也已不再興建范圍宏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組合方面增強了進深方向的空間層次,以烘托主體建筑,并鼎力開展建筑裝修與顏色。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內的正殿及魚沼飛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宋代磚石建筑的程度不時進步,這時的磚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橋梁。浙江杭州靈隱寺塔、河南開封繁塔及河北趙縣的永通橋等均是宋代磚石建筑的模范。
宋代,中國經濟社會得到了一定水平開展,注重意境的園林在這一時期開端興起。中國古典園林重在寫意,融自然美與人工美于一體,以建筑和人工建造的家用山水、巖壑、花木等一同表現某種藝術境地。較有代表性的宋代園林包括蘇舜欽的滄浪亭和司馬光的獨樂園。
建筑總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中的,宋代的文化正如王振復老師在《中國建筑的文化歷程》中所描述的“宋代是一個文弱而文雅的時代,其思想感情已有唐代的熱烈奔放而漸漸變冷從而收斂自己,猶如從崇拜旭日而轉為崇拜明月,從敢于面對噴薄之朝陽轉而遙望明寂之星空,顯得寧靜而沉濾。”宋代的建筑風格也深深的烙上了宋型文化的痕跡。
宋代的建筑處于中國古代建筑的成熟階段,其建筑藝術和技術對海內外都產生很大的影響,據記載貫穿南北宋的金(女真族)在滅了遼和北宋之后也尊“漢法”。在建筑上,所用工匠多為漢人,其建筑形式,特別是在細部及裝修上造型柔麗、纖巧,明顯受宋影響。元代在宮殿布局、街市設置等方面也多有宋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