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經歷了上千年歷史,直至今日,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結構和布局原則,而且傳播、影響到其他國家。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是嶺南的特色建筑——鍋耳屋。
“鍋耳屋”因其樓頂兩邊的山墻形狀似鍋耳,故稱鍋耳屋。鍋耳屋兩邊的鍋耳形狀象征著官帽的兩耳,也叫“鰲背墻”,具有“獨占鰲頭”之意?!板伓?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SimSun;">屋”以兩邊建成鍋耳具有防火,通風性能良好的作用,鍋耳樓中的天井有聚集雨水的功能,水者,財也,寓意“聚財”。
在明清時期唯有功名的人家方能采用,也是當時家境殷實的象征,因些鍋耳樓也是明清時期嶺南客家富貴民居的代表。此外,民間還流傳一種說法:修鍋耳墻可以保佑子孫仕途順達、富貴吉祥、豐衣足食。
“鍋耳屋”看上去灰頭土臉,其貌不楊。然而在其建造過程中所采用的材料十分講究,而且造工精細。如鍋耳所用的磚,都是采用打磨過的青磚為上乘,若非大富之家,是用不起的。又如鍋耳的結構從檐口至頂端用兩排瓦筒壓頂,并用灰塑封固,處理收口的工藝是整座建筑工程難度最高,造價最貴的地方。
鍋耳屋屬于嶺南建筑風,主要集中在廣東的一些古村落中。而其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完好的“鍋耳屋”古村落,當屬上岳古圍村。
上岳村以背靠岳山而得名,是佛岡縣龍山鎮下轄的行政村。相傳南宋末年,上岳村朱氏始祖朱文煥護送南宋皇帝逃亡北江金魚咀時不幸殉職,其子于上岳村落戶,從此繁衍后代,距今已超過720多年的歷史。
古村先人建村時,融合了五行八卦、風水、象形元素,樸山朱公祠屋頂上的鰲魚和十八里中面對東方的井神,都與之有莫大關系。
村內為全省保存較好的清代鍋耳屋古建筑群,建筑物均青磚到頂,山墻為耳形,屋檐耳邊刻有各種圖案。從遠處望,可以看見五六十個鍋耳式防火墻和硬山頂整齊排列,十分壯觀。上岳村全村共有108座古民居,村民4000多人,占地面積約450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氣勢恢宏,保存相當完好。
上岳朱氏是官宦之家,在建房時講究氣派“高人一等”,屋頂以硬山式為主,覆灰瓦,清一色青磚砌的清水墻和鍋耳墻,形成鍋耳山描形式的建筑,即鍋耳樓。進入樓內,都會有兩個天井,房間均有窗戶,通風和采光好,整體布局規范、整齊、統工藝別致。
如今,上岳古圍村的“古民居”被清遠市評為人文歷史最美鄉村旅游示范區,被廣東省列入第二批省級村莊整治的試點。2006年,上岳古圍村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筑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存,對于我們認識歷史、認識前人軌跡的價值毋庸置疑。雖然一些古代建筑離現在很遙遠,但其中的文化依然值得學習借鑒。我們不僅要發展現代建筑,更要吸收古建筑中的營養,走出中國特色建筑之路,讓中國古建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