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征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民居因地形、地勢的不同以及不同的地區,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多姿多彩的形式。
建筑的造型,離不開一定的形,也離不開一定的色。形是建筑的靈魂,也是表現建筑美的重要特征。它是用不同尺寸、不同形狀和不同功用的構件組接而成的具有三度空間,即長、寬、高的立體的空間環境,這種環境賦予它以使用的屬性、美的形式,滿足了人們一定功能使用的要求,也滿足了精神感受的要求。
古今中外,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造型的建筑多得不勝枚舉,例如:中國的天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潘泰翁神廟、印度泰吉馬哈爾陵,它們皆借助簡單的幾何形體,達到了高度的完整和有機的統一性。
不同造型的建筑,由于性質不同,有的使人感到莊嚴,有的使人感到雄偉,有的使人感到神秘,有的使人則感到親切、幽雅、寧靜,這些不同的感受和情緒,都是由其不同的輪廓而獲得。客家傳統民居建筑正是以其獨特的外觀造型吸引著人們,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觀念。
客家傳統民居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土樓。寄“天方地圓”的思想于建筑外觀造型。首先,“圓”是人類最原始的、最偉大的神秘符號,人們把圓看成天,看成宇宙的象征,當作是“光明”、“幸福”、“美滿”的象征。因而,客家人選擇圓形作為建筑實體的意象是不足為奇的。
另外,出于防衛的本能需求,客家土樓民居建筑正是適應了這種需求的產物。它和我國傳統建筑一樣由屋頂、屋身、臺基三部分而成。屋身是一個圓柱形,有的外徑達到六七十米,有的五六層,具有明顯而強烈的圍合性特征,封閉特征也非常明顯,通常首層不開窗,二層以上開窗,儼然一個防御性極強的軍事工程。
從建筑美學上講,莊嚴美麗,有安穩完美之感;而房頂是其造型美中值得關注的一點,它是一個一脊兩坡的圓黑色屋頂,直徑達七八十米,黑色的瓦頂勾劃出一個圓圓的天空,從上往下看,全樓好比一把打開的雨傘,它的完美的外部形態給人以強烈的直觀感受。
從它們互相關聯的外立面,可以看出其建筑造型的獨特,這種獨特的單體造型是人們寄“天方地圓”的有情思想于建筑造型,且鄰居間特殊的有情在這圓樓獨立的社會空間里滋長并得到升溫。
因為講究風水,客家人興土動木之時先要相宅,擇吉地,凡宅后有山梁大塬者,謂“靠山厚”,俗語稱:“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輩輩出大官”;宅后臨溝無依托者,謂之“背山空”多忌之。而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能大規模地改造自然環境,只能是較慎地去觀測、選擇適當優良的位置,尋找一塊滿意的房基地,使整個聚落依山旁水,處于地勢低洼的背風處。
其擇基地可以說是客家人懷著虔誠的崇敬之精心選擇的,它將創造性的精神溶匯于這神圣的自然色彩之中,選擇青山綠水中建樓,把極為奪目的不同色相、冷暖對立色彩,設置在超大空間中,表現出“樂而不狂”的端莊平和的色彩格調。
人們寄情于自然,從自然色彩中吸取美感,而且借助這些景物形象來表現自己的生活情操、志向,抒發個人的情感,表達一種意愿和理想與天地、自然以“和”為美,增進生活情趣,求得情感的愉悅。也就是說,客家傳統民居建筑造型的美不只在于其獨特的造型的樸素、淡雅,而且在于與色彩構成的協調一致的藝術效果。
建筑物本身的色彩,和它輪廓線一樣,都是人們從遠處就能看見的,“先聲奪人”的,所以,也是影響人們第一印象的一個重要因素。縱觀客家傳統民居建筑的外墻色彩,白灰勾縫的灰黑色河卵石墻腳,石砌的墻腳不僅有防水的功能,而且使土墻墻腳更加堅實,高大的土墻上蓋著巨大的一脊兩坡的圓黑色屋頂及高挑的寬大出檐,古老斑駁的十幾米高黃泥土墻為身,絕大部分外墻不加任何粉飾,夯實的泥土直接暴露,沒有任何的裝飾。沒有任何的裝飾,其實也是一種別致的“裝飾”。
客家傳統民居建筑在室內外裝飾構件的設色方面,強調運用色彩調節營造舒適的色彩氛圍。客家傳統民居建筑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為了保護木制構件不受風雨的侵蝕,傳統民居同樣十分重視雕梁畫棟,裝飾上多采用龍風、菱龍、菱花等程式化圖案或采用牡丹、佛手、鹿、仙人等動物圖案以寫實手法來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