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罩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構件之一,和掛落相似,懸裝于屋內部,依附于柱間或梁下,在小木作中多用于室內裝飾和隔斷。飛罩形如拱門,架在空中,兩端下垂不落地,形式優美,如燕子展翅欲飛,所以得名飛罩。
它們最大的特點是“隔而不斷”,對于柱梁兩側的兩個空間有所界劃,但絕大部分敞開,使兩個空間仍然彼此連通,只是對空間做虛擬式的界定,即感覺上已將室內分隔成了兩個部分。
同時“罩”在室內還是重要的裝飾物,較掛落有更多的花格紋樣和雕刻題材,除用細小木條搭接外,往往使用整塊銀杏、紫檀、黃揭等高檔木料予以雕鏤。常見的有藤紋、亂紋、整紋、雀梅、喜桃藤、松鼠合桃等各種雕紋花飾。
常用鏤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采用浮雕、透雕等手法以表現出古拙、玲瓏、清靜、雅潔的藝術效果。其花紋多為幾何圖案或纏交的動植物,或神話故事之類。
飛罩屬于“罩”類裝修構件的一種,罩作為一種室內設計的形制的名稱出現得很遲,大概在發展上也成熟得很晚,宋《營造法式》還沒有談及這類的構造。在形式上,罩是花牙子的一種發展,唐宋時建筑風格為粗壯雄渾,雖然在室內設計上有次意匠也不會出現這類細致的雕琢。
在梁柱上作為減低凈空寬度的稱為落地罩,又稱地帳,相信也是取意于兩邊拉開來了的帷帳。簡單的做法就是兩邊安隔扇各一道,再在隔扇的頂上裝一條“橫披”,橫披與隔扇轉角的地方再裝上一些花牙子一類的裝飾,以打破方形門洞形狀的呆板。
有一些同一形式的罩將隔扇改為欄桿,因而就稱為欄桿罩,欄桿罩在視覺的流通上更大一些。形式上最富麗的就是花罩,花罩就是整個隔斷的面滿布通花,然后在當中開一個門洞,門洞可以是圓的或者方的,完全視乎于構圖的要求而定。
花罩就是罩的形式最高的發展,已經完全擺脫帷帳之遺意,盡力去追求通透的花格子所產生的動人的藝術效果。在明清時代,罩發展成為室內設計中頗重要和頗流行的設施,甚至在更小的空間分隔上也常應用罩,如床罩,總而言之罩是用來示意空間的區分。
在傳統的中國室內設計觀念中,大部分的室內空間是要求劃分而不作絕對的封閉,要求變化同時又要有連通和連續的過渡,這和現代室內設計觀念基本是相一致的,主要的原因并不是一種巧合,或者為了取得一致,或者基于美學理論,而二者同時都是基于標準化的平面以及“框架”式結構的共同條件下的產物。
罩是一種空間上并沒有阻隔的隔斷,空間仍然保持流通,形成一種“門洞”的形式或者感覺,使人覺得通過它便進入另一種不同的空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