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建筑營造制度產生重大影響,在中國古建筑等級制度、建筑美學設計制度、建筑營造制度的慣性思維、建筑營造技術傳授方式等方面有著十分鮮明的體現。當前我國建筑營造中存在形式主義、“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和精品意識等問題。在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中國古建筑營造制度中的儒文化元素及其體現能夠為我們提供相應的啟示借鑒。
中國古建筑扎根于深厚傳統文化和高超建筑技術之上,可謂博大精深,其獨特的打動人心的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中國古建筑就是中國凝聚的歷史典籍。中國古建筑集中了傳統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倫理觀念等觀念,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反映建筑技術的同時,實際上是更大程度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

因而,建筑是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是文化深層內核的集中再現,建筑記錄了文化和歷史發展的進程,文化成為建筑的靈魂。儒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建筑營造制度產生重大影響,且對當前我國建筑營造的發展具有重大啟示。
儒文化深刻影響中國古建筑的發展演變
孔子創立儒學以來,儒學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歷經漢學、宋明理學以及清代的經學等許多歷史階段的源流變遷之后,基于儒學文化逐步形成了一股較為寬闊宏大的文化潮流,儒學文化有力地對中華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民族性格的塑造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給包括建筑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藝術產生了深刻、持久的影響。
“仁”、“禮”、“天人合一”和“中庸”,通常被認為是儒家思想的內核。這些儒家思想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對傳統古代建筑風格特色的形成、建筑營造制度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關于“仁”,按照孔子的解釋就是“愛人”,也就是以友愛的狀態親近他人和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以較強的情感投入到萬物之中。當然,孔子倡導的“仁”主要還是要求親近基于血緣關系的親人,認為人們的“仁”首先應該是愛自己的親人即“事親”,而這僅為“仁”的最初范圍。
孔子認為人們的“仁”不能僅僅局限在“事親”的范圍,而是應該推而廣之,將“仁”的范圍從親人擴大到包括上至君主、下至黎民百姓的全體社會成員。按照儒學的觀點,此種“仁”的主觀情感狀態,還要將其外化,也就是將“仁”體現在人們的行為規范之中,而最為重要的規范就是封建宗法制度,中國古建筑營造制度實際上非常顯著地體現了封建宗法制度,這正體現了儒文化對建筑營造制度的深刻影響。
儒家自始至終認為,要通過“仁”促使人們的外在行為規范發生改變,逐步轉變為人們的內在的道德自覺,人之所以需要“仁”的道德自覺,這又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世界觀。在“天人合一”觀念影響下,儒家認為人類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只有和自然界保持和諧、統一,才能更好地維系良好的社會秩序。儒家倡導的“仁”,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同時也強調人與自熱、人與萬物之間的和諧,“仁”是事關世界萬物的儒學哲學觀念的核心要義。而在人倫秩序中,儒家強調“禮”,“禮”也是“仁”的內心外化的必然要求、外在表現。

《禮記》中就說得很明白:“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在儒家看來,“禮”是一種人倫秩序和統治秩序,且整體的秩序高于個體的秩序、局部的秩序,要將整體秩序作為最高的價值取向,要求每個個體均在自己的人倫范圍內安分守己,個體是被整體所包圍了的,個體的利益并非不重要,但是個體的利益要服從整體的利益。在內與外、天與人的關系中,儒家強調“中庸”。“中”也就是要將內在的“仁”和外在的“禮”中和貫通起來,將天道和人道貫通起來。
儒家學說對中國古建筑營造制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古建筑的發展演變就是按照儒家學說要求逐步演變發展的。上古時期并無固定的建筑制度,并未形成任何與建筑有關的典章制度。孔子結合周禮并對周禮進行創新發展,創立了儒家學說思想體系,自此之后的中國建筑逐步有了典章,人們建造建筑物通常按照典章來進行。《周禮》作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在其《考工記》中便記載了和都城、壇廟、宮室、民居、市場等建筑有關的內容。
《考工記》中說:“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②,這些提法實際上均是將儒家思想貫穿運用于建筑之中,已經比較接近于建筑營造制度。儒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僅僅為“百家”之一,并不居于主導和核心地位,因而儒家所提出的建筑營造并未在該時期被完整地推行,不同列國乃至相同列國不同地區的建筑制度千差萬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