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的建筑特點,古民居也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今天,我們來盤點下貴州的十大民族特色古建筑。
貴州民族文化宮
貴州民族文化宮主樓汲取了貴州侗寨鼓樓輪廓曲線的神韻,為三叉弧形堵式建筑,前弧形面有機襯托毛主席塑像,大樓六個面的每一面形狀都構成“山”字形,建筑造型著力強調貴州、民族、文化三個內涵,頗具貴州地域及民族色彩。
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苗族吊腳樓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欄式建筑,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2005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棟棟的吊腳樓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棟吊腳樓相連成片,形成一個整體的環形,形成了單個吊腳樓所不具備的視覺效果。在建房時,對發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講究和禁忌,特別是上梁的祝辭和立房歌,具有濃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因此,苗族的吊腳樓不但具有較好的美學和建筑學價值,而且還是苗族傳統文化重要的承載者。
從江增沖鼓樓
增沖鼓樓是侗鄉最有名的鼓樓之一,也是貴州省歷史最悠久、形體結構最大的鼓樓,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鼓樓是侗鄉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筑物,是侗族建筑技藝的集中體現。增沖鼓樓侗寨的特征建筑之一是鼓樓,鼓樓為木結構,增沖鼓樓位于貴州省從江縣增沖鄉增沖村,四周四根大木柱沖天而起,旁邊配以多根小立柱,往上的飛檐和斗拱,形如寶塔,最上層放置一面大皮鼓。
黎平肇興侗寨五大團鼓樓
2001年,肇興侗寨及鼓樓群列入大世界基尼斯記錄。肇興侗寨寨子雖為一體,但按侗家一個族姓一座鼓樓的規矩,肇興大寨五個大團都有自己的鼓樓即“仁、義、禮、智、信”五座鼓樓。被稱為“肇興鼓樓群”,是侗鄉鼓黎平肇興侗寨樓之最,蔚為壯觀。分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五團。肇興以鼓樓群最為著名,被譽為"鼓樓之鄉"。寨中五團,共建有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臺五座。五座鼓樓的外觀、高低、大小、風格各異,蔚為大觀。一九九三年,貴州省文化廳命名肇興為鼓樓文化藝術之。
黎平地坪風雨橋
地坪風雨橋位于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俗稱花橋。杉木大梁上平鋪杉木橋板,二十多排圓柱,用枋木交織,壓排穿榫連接成一體,形成長廊,橋廊兩側設1米高的梳齒欄桿。橋上建三座橋樓,中樓形似鼓樓,五重檐四角攢尖頂,兩端橋樓為三重檐四角歇山頂,橋廊屋脊上泥塑熬魚、雙龍搶寶、雙鳳朝陽,中樓四柱繪青龍和鳳凰,栩栩如生,壁板穿枋上繪有民族風情、歷史人物故事彩畫和卷草花紋、楹聯等。建筑造型優美,結構嚴謹,工藝精湛,雄偉壯觀,造型結構居全國之首,展示了侗族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為侗族人民的智慧結晶。
貴州宣慰府
貴州宣慰府是貴州宣慰使靄翠和奢香夫人及其后裔,即歷代貴州宣慰使處理政務的官府。整座建筑,依據史書記載和實地勘測互證,可分為主體建筑和附屬建筑兩個部份。主體建筑,即為“一場八院九層”。采用中軸對稱的布局,“九層八院”分級躍上,梯級遞進。廣場是根據彝族的講究和用地的限制巧妙設計成一個葫蘆形,源于彝族葫蘆崇拜。兩圓相扣,圓心圖案也是彝族特有的太陽歷和蘇蒂子圖案。
鎮寧布依族石板房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關鎮,絕大多數房屋都是石頭建造,三四層的石樓就有幾十棟。以石條或石塊砌墻,墻可壘至五六米高;以石板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隨料鋪成鱗紋,石頭民居不僅不透風雨,而且古樸美觀,屋頂舉重若輕,安居而不壓抑。
三都怎雷古建筑群
怎雷村位于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有200余棟民居建筑,多是從“桿欄式”木構建筑衍化而來的吊腳樓,保留了“桿欄”建筑的特殊營造印記,成為研究水族獨特建筑風格的重要場所。其中百年以上“桿欄”民居有14棟,另有“桿欄式”建筑和禾倉111棟。怎雷水族古建筑群是水族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是研究水族及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史的重要實物,被國內眾多研究專家譽為“中國民族建筑活化石”。
松桃苗王城
苗王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已有600多年歷史。苗王城分為東城和西城。原有城墻2000余米,頂寬四尺,底寬六尺,高九尺。鱗次櫛比的吊腳樓、“歪門邪道”的建筑風格等等不僅具有一定的戰爭防御能力,而且體現了較高的建筑水平。
布依族馬頭寨古建筑群
2006年,馬頭寨古建筑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坐落于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民居不少為干欄式四合院、三合院,一般為穿斗與抬梁混合結構,一正兩廂加對廳(或照壁)。正房面闊三間、五間、七間不等。門窗均飾精致木雕。正房大門外加建腰門,左廂前部多建有朝門。以龍鳳、“萬”字格等吉祥圖案居多。四合院多以青石鋪墁,古香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