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工藝作為一種審美與造物活動,充滿了創造力和民間智慧,它像一條永不干涸的河流,延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千百年來,這些世代相傳的技藝在經過時間的沉淀后變得更加精致而特別,編織、鍛造、雕刻、燒制……巧手匠人用雙手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與文化藝術瑰寶,將中國傳統的造物精神代代延續。
走出深宮的皇家特供
說到京派手藝,“燕京八絕”是繞不開的話題。然而,在京城尋訪“燕京八絕”是件痛苦的事情,皇家已經不存在了,作為“舊時王謝堂前燕”的“燕京八絕”也開始從京城核心區域撤離,這次要拜訪的是“燕京八絕”最后一門絕學,也是被認為“最皇家”的手藝——京繡。
京繡是典型的“宮廷繡”,使用者都是王公貴族,對于他們來說,刺繡的政治象征意味要遠大于實際用途,因而在創作時不能像蘇繡等“閨閣繡”那樣隨心所欲,繡出的圖案要求“圖必有意,紋必吉祥”。在劉秀花的京繡傳習所中,無論是掛在墻壁上的成品還是正在繡棚上的半成品,都有共同的特點:紋樣幾乎是清一色的龍紋,用料也都是金銀線。據說現在全國能生產這種金線的僅有南京金箔廠一家,制線的工藝也已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針尖凝固的苗家記憶
在黔東南旅行,最難忘的就是那些穿著民族服飾的姑娘。頭頂著叮當作響銀飾的少女款款走過,似石上清泉流淌;著盛裝的女人們手牽手圍成半圓跳起舞步,又如彩虹墜落人間。
“那是苗族哪個支系的服裝,衣服上怎么能繡那么多鳥?”在一次凱里舉辦的黔東南州民族盛會上,我被眼前幾位著盛裝走著奇特步法的少女吸引。原來,她們是來自丹寨縣一支自稱“嘎鬧”的苗族支系,她們所跳的舞步名為錦雞舞,所著盛裝在漢語里被稱作“百鳥衣”。
百鳥衣是流傳于黔東南丹寨縣、榕江縣、三都縣等地的苗族支系的獨特服飾,是苗族服飾文化集大成者,也是苗族歷史的活化石。百鳥衣來自苗族古神話《十二個蛋》,傳說,楓樹生蝴蝶媽媽,蝴蝶媽媽生12個蛋,“脊宇鳥”將蛋孵化,形成自然萬物,所以苗族把鳥作為圖騰崇拜。對于苗族人來說,百鳥衣不僅僅是一件出席婚喪嫁娶等活動的“禮服”,更是“牯藏節”這樣祭祀活動的“牯藏衣”,作為一種圖騰象征,在制作時也都不計成本。因為制作工藝太過復雜,現在會做百鳥衣的工匠十分稀少,苗家婦女平而貓便是其中之一。
十里秦淮燈如海
南京是一座山水相依的古城,北瀕浩蕩長江,東南群山環抱,句容的寶華山、茅山和溧水境內的東廬山是秦淮之源,為了區別于金陵城內的秦淮河,人們將其稱之為句容河。
句容河的下游是赤山湖。遠在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活動,孕育出了悠久燦爛的湖熟文化。秦淮花燈大多是這里的勞動人民在生活觀察中自娛自樂的即興之作,有著十分濃厚的鄉土氣息,是湖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古往今來,秦淮花燈一直是南京必不可少的傳統文化元素。每逢春節及元宵節,夫子廟地區可謂“燈如海,人如潮”?;舻臍v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別是東晉、南朝時期,秦淮河兩岸的達官貴人逢年過節都賞燈,他們用紅木、娟、紗、玻璃等為材料,張燈結彩,以示飛黃騰達。明朝是花燈文化的鼎盛時期。據說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元宵節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燈萬盞,映得秦淮河畔華燈燦爛,從此,這里的燈火之盛天下無雙,令無數文人吟詠不絕。后來,賞燈活動逐漸流傳到民間,但普通百姓無力消費高價花燈,于是就用竹子和紙張代替,漸漸地,花燈就變成一門篾扎紙糊的藝術,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傳承了下來。
用漆刻下的揚州名片
在揚州,自古就有“髹漆成器”之說。漆,漆樹傷口流出的樹脂;髹,以漆漆物之意。髹漆成器,就是把樹漆涂抹在器物表面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揚州漆器起源于戰國,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了。2006年,揚州漆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揚州工”最杰出的代表,而一直從事著漆器制作的張宇,也在2007年作為揚州漆器藝人的代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京杭大運河造就了揚州昔日的繁華,而繁華的揚州則孕育了無數鹽商,當富有的鹽商開始附庸風雅后,揚州漆器變成了奢侈品。
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揚州大明寺住持鑒真東渡日本,攜帶物品中最貴重的就是漆盒、漆盤等幾十件漆器,這些來自中國的漆器對日本漆器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許多人只知“China”指陶瓷,但鮮有人知道“Japan”則是指漆器。如今的日本漆器就從揚州發仞。
黑白雅韻里的中國夢
梅瓶的豐韻含蓄、天球瓶的有容乃大、玉壺春的冰心可鑒……一件件線條流暢、圖案簡約的平定黑釉刻花瓷充分展示著北方陶瓷的粗獷與渾厚。早在2010年,平定黑釉刻花瓷就被列為“上海世博會非遺展演項目”及“山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地處太行山西麓、扼守山西東大門的古州平定有著獨特的北疆風貌和山清水秀的南國景致,層疊蜿蜒的太行山脈賦予這塊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又被稱為“中國刻花瓷之鄉”。前往黑釉刻花瓷原產地冠莊村的路上,土陶窯、馬蹄窯、倒焰窯、梭式窯等廢棄的古窯敞著口,置身在這里,古老陶瓷藝術的氛圍可觸可感,陣陣古風撲面而來。
平定縣境內多黏土,在《天工開物》里就有記載,是我國古代5處優質黏土產地之一,所以這里燒制瓷器和砂器的歷史悠久,在這些廢棄的古窯中出土的陶瓷殘片記錄了平定陶瓷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