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王府是明代建立的王府,位于湖北蘄春,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仁宗第六子朱瞻堈被封為荊憲王,先就藩于江西建昌(今江西南城縣),在那里住了17年,因“宮內有巨蛇,自梁垂地,或憑王座,瞻堈大懼,請徙”。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荊憲王遷建王府于蘄州麒麟山南,歷十代荊王,傳承198年。
荊王府在明朝皇室宗親中,當是地位很高的藩王,其子女未世襲封為荊王的,均分封男為郡王、女為郡主,而這些郡王、郡主只是食地之祿,并無政事可做,但他們享有除理政外和荊憲王一樣的優厚待遇,其府第配置侍從、醫官一應俱全。
王府規格相當的高,歷時幾年建成的荊王府,金碧輝煌,規模宏大,占地達十三萬平方米。王府的平面布局,坐北朝南,略呈長方形,東今至化肥廠飯堂,西至江邊今釘絲廠,南到文明門即現在的南門高塆,北抵今蘄州財政分局。所用材料一律用特制的“王磚”砌筑,王城通高近二丈。
在六柱牌坊的前面,一塊高近2米、寬0.8米的“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巨碑聳立,只可惜,此巨碑也和牌坊一樣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推倒,用作了房基的材料,現在,六柱牌坊的坊基仍清晰可見。
不僅占地面積大,規模也恢弘,在王府門前辟有官道,現今的“官井街”亦為當時進出西門的官道之一。此條街道現今還留有“官井、官塘、鼓樓、魁星樓”遺跡。王府西南入口處,原有六柱五間和四柱三間漢白玉牌坊3座,呈品字型排列,該組牌坊結構奇特,設計建造偉岸俊秀,堪稱“蘄州九十九座牌坊”之首。牌坊主柱上祥云盤龍,浮雕工藝精湛。坊上橫額原有“屏藩帝室”四個大字,隨著歲月的流逝,風雨的侵蝕,四個大字在垮塌之前已模糊不清。
進入王府,先要經過牌坊、拱橋,跨過“金門檻”,王府內原有前、中、后三座大殿,前殿與中殿相距較大,中殿與后殿相距較小,按當時的王府建筑規格,殿的四周設有走廊(即回廊),廊柱均采用四方八棱形石柱,殿四周均有完整的大石條砌成的階梯,中殿的正前方還特設有“朝階”,朝階中央有雕刻盤龍的大石塊,兩側才是朝階的階梯。三大殿的后面,是荊王府花園,分東花廳、西花廳。
王府兩廂按明朝建造的“左廟右學”之制,故此,蘄州荊王府的兩側則有儒學、文廟、武廟、守備署、州衙、進膳廳以及三宮、沐浴、更衣、良醫所等場所。由此推算,當時的蘄州荊王府房屋當在幾百間。為了體現大明王府的氣派,荊王府高墻之內,處處紅墻碧瓦,畫棟雕梁。
一塊在蘄州地區發現的明代萬歷年間,由樊山王親筆書寫并賜給其本府醫官李承嚳的木匾,就可以證明這一點。明荊憲王在蘄州共世襲了10代198年,這期間,當有多少郡王、郡主啊。一時間,九里蘄城內“府第樓臺平地起,巍峨等次比皇都”。按照明朝定制推算,荊王后代的郡王、郡主府該有幾十處,這些王府富麗堂皇,耗費的民脂民膏當其無數。
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正月,張獻忠率部破蘄州城,將荊王府、郡王府、郡主府、鎮國將軍府等全部燒毀。至此,大明王朝在蘄州的就藩之地也隨之消失。10代世襲的荊王爵位,風云散盡。
如今,散落在荊王府地段的柱礎,隨處可見,最大的幾塊柱礎直徑均超過1米,朝階中央雕刻有龍形圖案的大石塊殘件仍散落在路旁。還有那隨處可見的破磚碎瓦和殘碑斷碣,讓人們猜想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