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最吸引人的特色,莫過于“院落式布局”,用單體建筑圍合中庭,達到外閉內敞的空間效果,這和古代比較封閉的思想也有著一定的關系。
中國傳統居住空間的典型是低層的院落形式。這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傳統建筑木構框架體系所能承擔的體量和跨度有限,一方面受中國大家庭結構、尤其是貴族群體對于多樣化的空間、功能組合的需求,逐漸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建筑空間的院落式布局形態和審美。可以說,建筑組群的院落空間才是中國居住空間的精髓。
院落空間之所以具有豐富的研究意義,因為它觸及的是建筑乃至中國文化中最核心的虛實關系的對比互補。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空間曾作過如下評論:“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牅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自從人類早期離開穴居生活模式,建筑得以發展以來,就一直面臨內部與外部空間的辯證關系。如何讓建筑不僅僅是一個封閉的大盒子,而使他與外部產生積極的聯系是歷來建筑師和居住者不斷探究的難題。
而院落式布局與中庭的設計可謂提供了一種思路。中庭處于內部空間的核心,卻又產生了外部空間的效果,將外部空間很自然地引入室內。同時,院落布局的可變余地非常之大,能夠根據場所空間的大小,自然環境的不同進行組合、變換、疊加,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空間。
對于現代建筑的發展趨勢而言,院落式布局也對于內外空間的過渡轉換、灰空間的探索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這一點與許多日本當代建筑師安藤忠雄、隈研吾等強調的“曖昧空間”、“弱建筑”等理論不謀而合,可以互為增益。
但是現代設計中,大家都常常將灰空間和院落式布局理解地過于刻板、簡化,不深入理解引入自然的方法和意義,而是照貓畫虎、生搬硬套的在建筑的中央放置大面積的中庭,也不管實際空間是否有能力安排如此大的灰空間,這可謂是對于院落布局和灰空間的一種曲解。
院落式布局是中國古建筑的平面布局的精髓和核心,通過圍合院落的手法巧妙的實現了內外空間的過渡與轉換,在不同的人文和地理環境下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鄉土建筑形式、在住宅、宮殿、佛寺等多種功能性質的建筑形態中都得到應用。
對于現代空間布局著借鑒和參考意義,并能夠適應當代的人口與用地狀況在水平和垂直院落兩個方向上發展深化,也有利于解決與自然的親近和與鄰里溝通的問題,具有極強的研究價值和深化空間。
院落式布局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特色、等級禮制的體現,也對于內外空間的過渡交融有著重要影響,對于現代建筑的發展也有著極強的指導意義,古建筑的存在讓很多設計者能夠從其中吸取比較好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