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于隋,興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連接著祖國的四面八方。中國古代橋梁的建筑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與才能。
都知道中國古代也是一個多河流的國家,在修建橋那是必須得干的一件事情,橋梁之所以非常的在古代出名,和他們那時候因時因地的修建方式是分不開的。
中國古代橋梁,當時那在以前春秋時期就有過一些的修造,而且戰爭上也是要,鋪路修橋的,如果說想贏得一場戰爭的勝利,那必須得有很好的建筑隊伍,為這些士兵的暢通提供很好的幫助。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于生產力水平落后,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梁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采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筑史上一個璀燦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后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筑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橋面等新構件。
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后,由于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
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梁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么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并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古代中國還有許許多多的橋梁建筑,都是不僅在國內老百姓心中,在國際文化上,也都是非常有名的標志性建筑,可以作為中國古代橋梁史上的一個文明名片而對外使用了。中國的古橋梁遍布祖國江河,是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戰勝大自然設置的障礙,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艱苦的勞動修建的,便利了交通,裝點了江山,是中國古文明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