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有什么特點?在設計過程中又要考慮哪些要素呢?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
中國古建筑設計要素一:保守
中國人營造的園林或偏愛的自然勝景等,一般都清高隱逸,或避世脫俗,反映了長期生活在農業社會的中國人,對自然環境的悠遠情誼和守土重農的田園意識。在建筑的整體布局、空間設置、功能劃分等方面,則比較注重別人與自我的“安其居,互不相犯”的內在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國人傾于保守、防范、協和相安的心理需要,也似乎與“外求自保,內得心安”的品性修養之取向同出一轍
中國古建筑設計要素二:群體
中國建筑尤其是院落式建筑注重群體組合,“院”一般是組合體的基本單位,這是中國文化傳統中較為強調群體而抑制甚至扼制個性發展的反映,或與之有很大的關系。比如,一望無際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從地面上層層展開,在時間中呈現她的音韻,每一片青一色的灰色屋頂下,安住著一個溫暖的家。若在雨中觀景,一派“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叢樹萬人家”的意境更顯得格外幽遠與深長,耐人尋味。
中國古建筑設計要素三:靜態
中國園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現某種婉約、纖麗之態,微波弱瀾之勢。其布局較為注重虛、實結合,情致較為強調動、靜分離且靜多而動少。這種構思和格局較為適于塑造寬松與疏朗、寧靜與幽雅的環境空間,有利于凸現清逸與自然、變換與協調、寄情于景的人文氣質,表達“情與景會,意與象通”的意境。宛如中國的山水畫,一般都留有些許的“空白”,以所謂的“知白守黑”達到出韻味、顯靈氣、現意蘊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中國古建筑設計要素四:含蓄
中國較為強調曲線與含蓄美,即“寓言假物,不取直白”。園林的布局、立意、選景等,皆強調虛實結合,文質相輔。或追求自然情致,或鐘情田園山水,或曲意寄情托志。工于“借景”以達到含蓄、奧妙,姿態橫生;巧用“曲線”以使自然、環境、園林在個性與整體上互為協調、適寧和恬、相得益彰而宛若天開。“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的手法,近似于中國古典詩詞的“比興”或“隱秀”,重詞外之情、言外之意。看似漫不經心、行云流水,實則裁奪奇崛、縝密圓融而意蘊深遠。
中國古建筑設計要素五:承襲
中國對形式美和工程技術的把握常憑直覺與經驗,較為注重技能的掌握和技巧的運用。在建筑理論、建筑知識的教習上,一般采取師徒承襲或者口傳心授的方式。在建筑技能或營造技法的傳遞線路上,以師徒相授或父子相傳為主,若無后繼或后學,則往往人亡而藝絕。在建筑技能、技法的運用上,一般沿襲多于創新。在建筑式樣的選擇上,也往往是模仿大于超越。在建筑理論上,注重對建筑材料、施工技術和管理心得的記述,缺乏詳盡的總結梳理和理論建樹。中國的四合院、圍墻、影壁等,顯示出某種內向、封閉甚至“一勞永逸”的茍安思想傾向,乃至有人認為:“封閉的庭院象征著我們封閉的社會”、“中國是一個‘秦磚漢瓦’的圍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