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王莽傳上》:“自四輔、三公有事府第,皆用傳。”《夢粱錄·蔭補未仕官人赴銓》:“臨安輦轂之下,中榜多是府第子弟。”由此可見,民間府第建筑多為貴族、官僚的住宅,將軍第為將軍的府邸、住宅。
漢族府第式建筑的空間形制中,將軍第布局融合了漢族府第建筑規制,沿中軸線由一大一小兩個院落構成建筑群。院落式建筑是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建筑類型,故在中國與西方,院落式建筑都是建筑師樂于運用的形式,但由于不同的地域因素,院落式建筑呈現出迥異的風格。
將軍第為典型的漢族府第式建筑,主體為“三間兩耳一天井”式的兩層樓房,坐東朝西,建筑占地面積較大,設一建筑群入口門樓,主樓一層內部空間上為“一明兩暗”式布局,內部空間中間為堂,兩側分為四個臥室,一側兩室,主樓外部設置有樓梯可上樓。
將軍第建筑適應當地的氣候、地理條件,以及中原府第建筑特征,左右兩側設廂房,廂房做臥室與廚房,形成外封閉、內開敞的平面布局。內院的布置使建筑具有通風、采光、換氣、排水的功能,體現了傳統中原院落“四水歸堂”的排水智慧。一層屋頂做青瓦斜坡屋頂,與二層泥土平頂相互協調,更顯將軍第建筑的氣派與威嚴。
將軍第的建筑裝飾手法表現出中原府第式建筑的氣派與尺度感。漢族建筑的裝飾藝術手法與紋飾在將軍第建筑中的運用,使得將軍第門楣高大、飛檐翹角、結構縝密,具有漢族細膩剔透的雕鏤風格。
將軍第的大門前設多級石臺階,兩側設方門柱,面刷白漆,門柱下部用石方料,柱底石料立面上刻有精美浮雕、象征吉祥意義的裝飾圖案,門頭以中原傳統斗拱銜接,層層遞進。
飛檐翹角,其上雕刻精細,使用了瓦當對屋檐進行收口與裝飾,瓦當上雕有仙鶴紋樣,大門屋檐因兩端翹角形成弧形屋檐,門頭用了多重斗拱,正中懸掛“將軍第”牌匾,大氣威嚴。廳堂梁架等地方飾有彩繪,彩繪的內容則以山水、人物為主,表現的題材多為富貴吉祥的主題內容。建筑內部的梁架、瓜柱、門當以及窗戶門扇等位置,都雕刻有精美的雕飾。石雕作為裝飾藝術的一種,主要運用在石柱礎、石柱等位置,整個建筑大氣雄偉。
中國將軍第建筑群有四個,分別是:
豐順縣將軍第
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湯西鎮雙鹿下村曾屋:
將軍第(又名:九廳十八井),坐落在豐順縣城湯坑以西5公里的鹿舞村(豐順縣湯西鎮雙鹿下村曾屋)揭柯山下,座東朝西北。
光緒十年(1884年)為丁日昌之胞弟、肇慶營參將、副將銜丁順之子丁平皆所建。因其建筑結構與眾不同,古稱“九廳十八井”,后因丁曰昌親屬所建、更兼丁日昌為清朝欽加總督銜、江蘇巡撫,是豐順聲望較高的人物,故慕名觀賞者絡繹不絕。
惠來縣將軍第
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葵潭鎮老城區布街:
位于廣東省惠來縣葵潭鎮老城區布街,是打響‘一·二八’淞滬抗戰第一槍,抗日英雄翁照垣(翁輝騰)將軍的故居。
建于1936年前后,歷時3年建成。建筑為灰磚水泥結構,整座建筑為潮汕傳統“下山虎”的民居格局準確來說是“下山虎疊樓”格局(即在原來“下山虎”的基礎上,改平房建筑為樓式筑)它有潮汕傳統的雕花鏤鳥工藝,但窗戶上面的灰雕,還有欄桿又透著洋氣,建筑風格帶有西化的味道,整個風格是比較質樸厚重的。
大鵬所城將軍第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
龍崗區大鵬鎮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大鵬所城。在古城內有十多座將軍府第,其中的抗英名將、清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的振威將軍第和清福建水師提督劉起龍的將軍第最為著名。
將軍第內建筑結構復雜,雕梁畫棟、對聯眾多,是深圳市保存完整、具有較高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清代建筑。將軍第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深圳一日游”推薦的精品景點之一。
長泰縣將軍第
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坂里鄉新春村:
在長泰縣境內的坂里鄉新春村(舊時曰春芳社)有一座百年歷史的大型建筑物,名曰“將軍第”,它因這里出了一位將軍而得名。
“將軍第”創建于清光緒6年(公元1880年),“同”字形平房結構,建筑面積6300平方米,共有32個房間,9個廳,10個天井,屬宮殿式造型。大門前分內外磚埕兩個,內埕有一口水井,埕前建有2米高的圍墻;外埕鑿有一個半圓形的池塘。府宅左側設有花圃,一年四季花香撲鼻。右側有一天然涌泉池,池內泉水清澈,久年不涸。
無論從建筑的空間格局還是裝飾審美特征來說,將軍第都透露著漢族府第式建筑文化特征。將軍第是多元建筑文化與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使得將軍第形成了其獨特的建筑風貌。將軍第充分體現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多元融合狀態,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創造性建筑個案,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