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結構是中國木質古建筑常用的結構,也是中式家具的精髓所在。可以說沒有精湛的榫卯工藝就沒有中式家具的現在,不是完全用榫卯結構制作出的家具,不能算是地道的中式家具。中國傳統家具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中國古典家具中的榫卯設計必須在滿足人們的視覺美感后,還要求具有科學合理性,使其長久的耐用。這就要求每個木料榫頭卯眼,必須根據家具的造型進行組合,從力學上每個木料所受到的承受力,在古代木工師傅的多年目測經驗中,能準確地判斷出來。
如此神奇的技藝,為何如今的現代仿古家具卻使用的這么少?為什么沒有長期廣泛的存在于建筑業中?
首先是成本高。大部分的榫卯是很難在機械上通過制作簡單模具而成型的。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成本上升。榫卯結構不僅僅是成本高,而且榫卯結構對材料硬度的要求也很高。要么硬如紅木,要么良如金絲楠。這些材料才能承載榫卯的價值,進而就是在市場上就看到價格讓人望而卻步的紅木家具了。所以,榫卯結構離我們越來越遠也就能理解了。
還有就是現在只有極少數的木工還有這些榫卯的制作技藝了。在古典家具制作工廠里,一個十級木工的月工資在1.2萬至2萬不等。哪怕是十級木工,他做一組粽角榫的時間也需要半天。雖然榫卯也有大部分以機械輔助,半手工的形式,但是全手工的技術和工具還是要精確掌握。
現在學徒太少了,青黃不接,不管是家具工還是雕刻工,工廠里盡是年紀大的先生在操持著,出品速度肯定快不起來。因此,市場上的現代仿古家具中優秀的榫卯家具難得一見。
榫卯只是結構的一種選擇,并不是結構的唯一,尤其到了現代的消費方式下,我們更多時候只是需要便宜,能夠滿足日常生活的家具就成。但是榫卯又是一種文化,我們可以在古代榫卯的基礎上做出更多的傳承和革新。
在現代化的生產中,釘子、膠水逐漸地取代了這種”木匠精神”,可是最傳統的事物往往是最珍貴的,不能忘記。
中式古典家具榫卯精確地插入式的結構就可以完全保障其牢固度。并且鐵釘容易銹蝕變形,致使家具散架。高端的硬木家具材質都很堅硬,如果使用鐵釘還易造成木材劈裂。
隨著氣候濕度的變化,木板不免脹縮,特別是橫向脹縮最為顯著,因此攢框裝入木板時,不能完全擠緊。而在冬季制造的家具,更需為木板的橫向膨脹留伸縮縫。榫卯接合科學地解決了木材脹縮性與家具牢固程度的矛盾,這是金屬連接所無法達成的。
榫卯結構的家具還便于維修和運輸。純正紅木家具可以使用成百上千年,當需要更換維修某一部件時,榫卯結構易于拆換的優勢顯露無疑,修整好的家具可以保證堅固如初。許多紅木家具可以拆裝運輸,到了目的地再組合安裝,便于運輸,非常方便。
榫卯結構不廢一釘一膠,卻能讓家具、建筑牢固,粘合得天衣無縫。如果說木質結構千年不倒是奇跡,那榫卯結構便是這其中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