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山碑材位于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西北側的陽山南坡,是明成祖朱棣為頌揚其父明太祖朱元璋功德而開鑿的神功圣德碑遺址,為取此石材,有“天下第一碑”之稱,陽山碑材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謂碑材,指的是三塊龐然而蹲、巍然而聳的巨石。碑材按其功能造型,分為碑座、碑身、碑首,如果把三塊碑石壘起來,不亞于一幢20層高的魁偉大廈。說到重量,更是令人吃驚:建造埃及金字塔的巨型石塊,數千年來一直為世人嘆為奇跡,然而,它們平均才重25噸,最大的也不過50噸。
陽山碑材,最輕的碑首已在6000噸開外,最重的碑座,更高達16000多噸!那么,當初開山鑿碑的工匠,是打算如何把它們運出深山的呢?退一步講,就算他們有本事把巨石運走,又怎樣才能把它們壘在一起,合成一座完整的碑呢?
南京一帶的地貌屬沉積巖,其原始狀態,就像一摞一摞的云片糕,爾后經過地殼長期的摩擦擠壓,莫不分崩離析,支離破碎,唯有陽山,因為處于一個盆狀向斜的中心點,四周的壓力奔涌到這里,彼此頡頏,相互抵消,巖層反而得以保存完好;再加上其他一些得天獨厚的因素,才誕生了碑坯這樣巨大而完整的石料。
那么,又是誰發現這地心秘密的呢?一說是六朝時期的古人,一說是明高祖朱元璋的軍師劉基。兩種可能都存在,但不論是誰,他們都不是巨碑的創意者,提出在陽山鑿石雕碑的,應該是是明成祖朱棣的朝臣,而拍板實施這一方案的,自然非朱棣本人莫屬。
朱元璋建都南京,死后傳位于孫子朱允炆,燕王朱棣不服,起兵攻進南京,奪取政權。雖然這只是他們朱家的“內務”,但不管怎么說,朱棣執政,給人的感覺總像是搶來的。為了證明自己皇位的正統性合法性,他就要以正視聽。朱棣舉起的旗幟之一,就是在陽山開采巨幅石材,為父皇朱元璋在孝陵修建撐天柱地的“神功圣德碑”。
于是,他征集了全國萬余工匠依陽山南麓開鑿碑材三塊。這是一項規模浩大的工程,朝廷要求限期完工,規定每個石工每天要交三斗三升石屑,由監工負責驗收。工匠們累死、摔死或者因完不成任務被殺掉的人數,據說達3000人之多。
慘死者的尸體被隨意扔在陽山附近的“萬人坑”里。日積月累,這“萬人坑”隆起形成一個大墳包,于是人們把“萬人坑”附近的一個小村就稱為“墳頭村”。為取此石材,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付出了非凡的艱辛與血汗。
陽山碑材是南京的旅游好去處,附近還有湯山猿人洞等等。該處在明代以前就是古采石場,陽山碑材是利用該處山體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棲霞灰巖開鑿出來的,由碑座、碑額、碑身三部分構成。
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寬16米,長30.35米,重達1.6萬噸;碑身石材長49.40米,寬4.4米,高10.7米,重約9千噸左右;碑額石材高10米,長20.3米,寬8.40米,重約6千噸左右。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8米,重三萬余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碑,確為舉世罕見,碩大無朋,令人嘆為觀止。
但這一絕世碑材最終未被使用,依然留存在原地。此石材又為何遺棄不用?說法有二:一說明朝國勢漸衰,朱棣又遷都北京,故不用;一說南京地理與氣候所限,不適古代的滾木與冰運的方法,無法運輸而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