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構梁架是中國古建筑發展的主流,“梁”是中國建筑構架中最重要的構件之一,它承托著建筑物上部構架中的構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構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
在中國北方地區的木結構建筑中,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則將梁稍加彎曲,形如月亮,故稱之為月梁。
“月梁”這一名稱指的是兩個概念,一是指清式卷棚頂建筑架的最上一層梁,叫“月梁”,也叫“頂梁”,二是指做成“新月”形式的梁,其梁的兩端(扇)呈弧形、而梁的中段微微上拱,整體形象彎曲得近似新月,所以稱為“月梁”。漢代稱這種月梁為“虹梁”,也是非常形象的稱呼。
月梁的側面常常施以雕刻紋樣極為精美,加上梁本身柔曲的外形,真是非常的美觀而精巧。宋代以前大型建筑中露明的梁多采用“月梁”做法,到了明清時期,官式建筑中已不再使用,但在江南民間建筑中卻仍較為常見。
月梁一般用于大住宅、大府第、大廳堂、大佛殿、大祠堂等比較大型的建筑,而且大月梁與平梁的表面不是光禿禿的,在施工完畢之后都要進行雕刻或繪彩畫,在皇家的建筑中都雕繪龍鳳之類的圖畫,如清代一位皇帝曾出的上聯為:“雕梁雕出雙鳳舞”,隨后的大臣答曰:“畫棟畫到六龍飛”。
梁架之中最重要的是大梁,又稱五架梁,梁上的雕刻彩繪多集中在五架梁上,一般的做法是先在枋心繪成斜枋套環式,在梁的左右箍頭之外,雕畫出云錦,梁底面雕畫牡丹花,左右丁頭栱側繪出云卷,在斗栱上以承擔脊博。
關于月梁的式樣與做法,以徽州地區的一些大的祠堂的做法最為美觀。如安徽青田陳家大祠堂大門大梁枋不僅進行了滿雕,其梁下的大月梁,還刻出搭袱子,在袱子的表面也繪成滿滿的雕刻紋樣,其內容是戲劇。這條大梁兩端都搭在丁頭栱之上。此外在柱間的橫枋都用撐栱支撐,橫枋與撐栱也都盡力雕刻,都成為雕刻品。黃山呈玖村一個祠堂大廳的月梁雕刻的內容為一整出戲。
月梁,在北方大建筑上也時有出現,不過絕對沒有很深的雕刻,在月梁上都是畫的彩畫,而且北方月梁的數量遠遠沒有南方數量多,北方的月梁做得彎曲度極小。北方的梁架各部分都隱藏在天棚里,所以就不必在梁的表面做雕刻,對于彩畫也做得比較少。南方天氣炎熱,殿堂基本上都做“徹上明造”而不做天棚,這樣一來月梁的形象暴露于外,當人們進入殿堂時,全部梁架構造一目了然。
中國古人素來喜愛運用雕刻,將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祝福,通過每一處細致深入的刻畫,把它們恰到好處地展現出來。中國古建筑美在雕梁畫棟間,月梁精美的雕刻,柔曲的外形,為古建筑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