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繡是廣繡和潮繡的總稱,一般將廣州、順德、番禺、南海等地的繡統(tǒng)稱廣繡,潮州地區(qū)的繡稱潮繡,這個潮州乃是民系概念上的潮州而不限于當今的潮州市一地。粵繡在唐代已有較高技術(shù)水平。清《廣東新語》記載,粵繡以孔雀羽扭捻為線,繡制服飾等,金翠奪目,還有用馬尾纏絲,作繡品的勒絲,訂制在紋飾的輪廓邊緣,增強了粵繡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在四大名繡中,粵繡最重裝飾性,粵繡的色彩艷麗奪目,構(gòu)圖繁華熱烈,風格富麗輝煌,洋溢著南國明快濃烈的特色,題材廣泛,其中百鳥朝鳳、博古、龍鳳傳統(tǒng)特色的題材為多。粵繡因“廣繡”和“潮繡”兩個流派而呈現(xiàn)各自特色。粵繡在繡法上善留水路(在紋樣交接與重疊處空出一線底),設(shè)色絢爛鮮亮、紅綠映襯,而潮繡喜用墊高浮雕繡,寓意吉祥、氣氛熱烈,金碧輝煌、燦爛壯觀,有濃郁的地方風格。
粵繡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以前,唐代廣東海南盧眉娘就是一位刺繡名家:盧眉娘能在只尺絹上繡法華經(jīng)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于毛發(fā)。這可能是我國最早見諸記載的精微繡了。又載:盧眉娘在宮中繡“仙飛蓋”,唐順宗嘉獎其工,謂之“神姑”,可見唐代廣東刺繡技藝的水平已非同一般。還有,唐玄宗時,嶺南節(jié)度使張九皋進獻給楊貴妃精美繡品,而獲加官三品,亦見粵繡在唐代宮廷藝術(shù)的不俗地位。
粵繡的特點:
一線。用線多種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有用孔雀毛捻縷作線,還有用馬尾纏絨作線。據(jù)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所記:“有以孔雀毛織為線縷,以繡譜子及云章袖口,金翠奪目,亦可愛。”又據(jù)近人朱啟鈐《存素堂絲繡錄》記載,明代“博古圍屏”是“鋪針細于毫芒,下針不忘規(guī)矩,器之侈,紋之隱顯,以馬尾纏絨作韌線,從而勾勒之,輪廓花紋,自然工整”。
二色。粵繡用色明快,常用紅、綠對比強烈的色彩,善用勾勒,故色彩富麗而不俗氣,講求華美艷麗的藝術(shù)效果。
三金。粵繡多用金,喜用金線作為刺繡花紋之輪廓線,并將金銀線材料獨創(chuàng)出釘金繡、金銀線繡的新繡種。尤其加襯高浮雕的金絨繡,金碧輝煌,氣魄渾厚。
四繁。粵繡裝飾花紋繁縟豐富,但形成獨特的構(gòu)圖方法,達到繁而不亂,富于熱鬧歡快的氣氛。常用百鳥朝鳳、孔雀開屏、三陽開泰、杏林春燕、松鶴猿鹿、公雞牡丹、金獅銀兔、龍飛鳳舞、海產(chǎn)魚蝦以及佛手、瓜果一類題材,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五藝。粵繡的技藝特點,主要表現(xiàn)繡藝紋理清晰,善留水路,針法上運用金、銀、線巧妙結(jié)合,立體感強,具有裝飾趣味。粵繡主要針法有直扭針(直針、扭針、風車針)、捆咬針(捆針、咬針)、續(xù)插針(續(xù)針、撕針、灑插針、旋針)、輔助針(鋪針、勒針、摻針、釘針、珠針)、編繡(篷眼針、竹織針、編織針、方格網(wǎng)針、三角網(wǎng)針、疊格針)、繞繡(鉤針、圓子針、松子針、長穗子針、扣圈針)、變體繡(凸繡、雙面繡、補畫繡)等7大類28種,另有金銀線繡針法,如平繡(平針、撕針)、織錦(織錦、錦上織花、錦上添花)、編繡(方格網(wǎng)針、三角網(wǎng)針、竹織針)、繞繡(扣圈、迭鱗)、凸繡、貼花繡等6類12種。
粵繡的代表作品
20世紀50年代以來,粵繡的優(yōu)秀代表作品還有《百鳥朝鳳》、《九龍屏風》、《吹蕭引鳳》、《丹鳳朝陽》、《百花籃》等,粵繡的題材也比較廣泛,包括人物、動物、花鳥、龍鳳、山水河川、器皿和各種圖案等,其中百鳥朝鳳、龍鳳、博古則是最具傳統(tǒng)特色的題材。
目前所知保存完整幅面尺寸最大的清代粵繡為光緒三十一年由廣東十三省狀元坊官繡的同泰店號所造的壽鸞刺繡,長4.2米,寬2.8米,該工藝品大量使用金鉑線,制作工藝復(fù)雜,加之其中的描金祝壽語,含意深奧,字體工整。如此巨幅精美的刺繡巔峰之作,現(xiàn)存于世者極其稀少,是清末刺繡工藝與壽辰禮儀研究收藏極品。
粵繡因其歷史上出口暢通、從業(yè)人員多、產(chǎn)量大,而決定了其存世量相對較為豐富,而且粵繡與其他三大名繡相比,有頗為突出的藝術(shù)風格而方便鑒別、容易辨認。另外,粵繡無論是生活日用品還是藝術(shù)欣賞品,題材形式都包含著吉祥、喜慶、祝福、美好的寓意,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具有很高的親和力,也或多或少地迎合了大多數(shù)人的文化習慣和興趣偏好。
粵繡與其他三大名繡一樣都是由民間生活日用品刺繡發(fā)展起來的,并以民間常見的百鳥朝鳳、孔雀開屏、三陽開泰、杏林春燕、松鶴猿鹿、金龍銀鳳等題材刺繡,形成了粵繡獨有的藝術(shù)魅力。明正德九年(1514年)有一位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買到龍袍繡片回去獻予國王,受到重賞,從而粵繡名揚海外。英國皇家非常欣賞金銀繡,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創(chuàng)立英國刺繡同業(yè)會,英王查理一世還倡導(dǎo)英倫三島傳播粵繡藝術(shù),粵繡成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藏有粵繡。明末有記載:粵繡藝人們用孔雀羽捻為線縷,繡制官服補子、云肩、袖口等,金翠奪目;以馬尾纏絲作繡線勾勒輪廓,繡出裝飾性很強的花紋,這種匠心獨特的繡技恰好與粵繡金碧華麗、裝飾性強的風格特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