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的實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這使得無數(shù)的平民百姓可以通過讀書,通過科舉改變自己的命運,而社會上也形成了尊重讀書人的文化氛圍。
為了改變自己、改變家族的命運,很多人窮其一生都在讀書,希望取得功名。但是,對于一些讀書人,如果不能參加科舉考試,那么他們的人生還會有哪些選擇呢?
一、郁郁寡歡。
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叫做李賀,特別有才華,據(jù)說在七歲的時候,就文名遠播,這使得當時的文壇盟主韓愈,還親自去拜訪他。也許他太過耀眼,引起了別人的妒忌,于是這些人便想盡一切辦法阻止李賀踏入仕途。李賀的父親叫李晉肅,因為“晉肅”和“進士”諧音,有些人便說李賀應該遵從避諱,不應該參加科舉考試。無奈的李賀,只能把滿腔的抱負和不滿寫進詩文里,最后嘔心瀝血,郁郁寡歡,二十七歲就早早的去世了。
二、當幕僚。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讀書人參加科舉,有一方面是希望以后可以實現(xiàn)心中抱負。可是,如果和皇帝無緣,那么成為地方大員的幕僚也是很不錯的。幕僚,一般屬于文官,負責出謀劃策。眾所周知,唐伯虎特別有才華,可是自己卻稀里糊涂的卷入了一場科舉舞弊案,最后處理的結(jié)果是永遠不準參加科舉考試。這對于讀書人來說,打擊幾乎是致命的。沒有了仕途,那么一輩子很難翻身。所以,回到蘇州后的唐伯虎受盡白眼,他自己也整天借酒澆愁。后來,他收到了寧王的邀請,出任幕僚,想想這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華,于是唐伯虎欣然赴約。
明朝還有一位特別著名的幕僚,叫做徐渭。徐渭也特別的有才華,詩、書、畫、兵法等樣樣精通。可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人,參加科舉卻屢屢碰壁。后來,直浙總督胡宗憲仰慕徐渭的才華,便邀請他入幕府做書記。而徐渭也果然不負眾望,在抗倭戰(zhàn)爭中屢屢獻計,為明朝的抗倭戰(zhàn)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上,還有一位特別著名的幕僚,便是李白。李白,一生是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的,憑借自身過硬的才華,得到唐玄宗的賞識。但是,很快又“賜金放還”了。后來,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唐玄宗西逃,唐肅宗登基,而永王粼在南方擁兵自重。此時的李白,正不得志。后來,受永王邀請,出為幕僚。但是,很不幸永王粼在當時被看做謀反,而李白也受到了牽連。
三、賣字畫為生
讀書人是不屑于從事體力勞動的,而為了謀生,他們不得不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那就是賣字畫為生。像明朝的唐伯虎,雖然被寧王邀請為幕僚,但是他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寧王想造反的秘密。為了活命,他很快的就離開了寧王。后來他就在蘇州街頭賣字畫為生。其實不僅唐伯虎,清朝的揚州八怪也大多靠賣字畫為生。
除了賣字畫,也有些讀書人會給別人寫寫墓志銘、寫信或者寫春聯(lián)賺點錢。畢竟,古時候的文盲特別多,和文化沾邊的事情,很多都需要找讀書人代勞。像武則天時期的李邕,就通過給別人寫墓志銘掙了不少錢。但是,也會有一些自命清高的文人,不屑于從事此工作。因為出的起錢的多是富翁,但是文化水平一般都不怎么樣,所以有的文人寧愿窮點,也不愿意卑躬屈膝。
四、教書先生。
一般比較富裕的家庭,都會讓孩子讀書學習。他們會把孩子送進私塾,或者直接把老師請到自己家里,給自家孩子或者同宗族的孩子上課。這些教書先生多是由放棄科舉或者還沒有取得功名的讀書人來擔當。像《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老師賈雨村,在還沒有考上進士之前就在林府,教林黛玉讀書。
雖然,教師是一個很崇高的職業(yè),但是很多讀書人是不屑于此的。因為在有些人眼里,讀書先生可能就是“孩子王”,會被看不起的。鄭板橋在其《教館詩》中寫道:“教館本來是下流,傍人門戶度春秋。半饑半飽清閑客,無鎖無枷自在囚,課少父兄嫌懶惰,功多子弟結(jié)冤仇。”
五、做醫(yī)生。
宋朝的范仲淹有句名言: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很多都是希望濟世救人的。而成為醫(yī)生,就可以救死扶傷。中國醫(yī)藥類的書籍又種類繁多,讀書人有一定的文化紅底,看起來并不是很困難。事實上,有很多讀書人,在考科舉讀書的時候,把醫(yī)藥類的一些書籍當做閑書來看。而放棄科舉立志做一名醫(yī)生最著名的還是明朝的李時珍了吧。
六、著書立說。
孔子講:立德、立言、立功。這甚至是讀書人一生的追求。而參加科舉求取功名,是實現(xiàn)建功立業(yè)的第一步。可是,也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很難考上。于是,他們退而求其次,會把自己一生的才學、抱負通過著書立說的形式流傳下來。像吳承恩著《西游記》,蒲松齡著《聊齋志異》等等。像元朝大部分時間都沒有開科舉,很多讀書人無奈只好生活在勾欄附近,為演出提供劇本。
七、商人。
明朝的時候,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出現(xiàn)。這時候,商業(yè)逐漸興盛起來,也會有一些讀書人,放棄科舉,而去做商人。像著名的徽商,就經(jīng)營文房四寶等產(chǎn)品,他們“賈服而儒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儒商”。
學而優(yōu)則仕,對于讀書人來說,參加科舉是最優(yōu)選擇。如果因為一些原因不能繼續(xù)參加科舉,那么,之前所學習的儒家經(jīng)典也會對他們的一生產(chǎn)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