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建筑]
建筑關鍵詞:民族特色

川派建筑的尊貴,
在于它融合多民族智慧的吊腳樓,
作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依山靠河就勢而建,
絲檐走欄自成一派,
看似隨意卻十分考究,
成為千年民族文化的傳承。
川派建筑,
即流行于四川、云南、貴州等地的一種建筑風格,
為當地少數民族特有的建筑風格。
在川派建筑中以
傣族竹樓、侗族鼓樓、川西吊腳樓,
最具鮮明特色。

傣族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
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
傣族人住竹樓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筑,
主要用竹子建造,
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欄,
牛馬拴束于柱上。
上層近梯處有一露臺,
用竹籬隔出主人臥室并兼重要錢物存儲處;
其余為一大敞間。
樓中央是一個火塘,
日夜燃燒不熄。






侗族鼓樓是侗鄉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筑物,
座座鼓樓高聳于侗寨之中,
巍然挺立,氣概雄偉。
飛閣垂檐層層而上呈寶塔形,
瓦檐上彩繪或雕塑著
山水、花卉、龍鳳、飛鳥和古裝人物,
云騰霧繞,五彩繽紛,
侗寨風光可謂十足。






川西吊腳樓,也叫“吊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呈虎坐形。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筑。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干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腳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不論是何種建筑派別,
都離不開匠人們歷時數年的精心雕琢,
一磚一瓦之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
都凝結著匠人文化的精粹。
不僅集中國古韻之大美,
更以原汁原味的中式建筑特色,
凸顯著屬于中國獨一無二的繁華盛景,
這,何嘗不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