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基是建筑下面用磚石砌成的突出的平臺,是建筑的底座。傳統建筑中石工制作以臺基為重點,石礎上承柱梁荷載及屋蓋重量。臺基四周壓面包角雖不直接承重,但有利于基座的維護與加固,而且襯托美觀的作用。最早是為了御潮防水,后來則出于外觀及等級制度的需要。
臺基分為兩類:普通臺基和須彌座臺基。
普通臺基一般用于普通民居中,使用范圍較廣。通常用磚壘砌,上壓闌石,角部使用角柱石,上面放置角石,但角石不可用于廳堂,于是用磚代替。
須彌座臺基,又稱疊澀座,一般用于殿堂建筑等高級建筑中。因為須彌座是由佛座演變來的,所以形體與裝飾比較復雜。石制須彌座大多束腰較高、雕塑感較強;磚砌須彌座一般是束腰兩重,高分別為一層和三層磚厚,整體形象細膩精致。
隨著朝代的變遷,臺基從形制簡單漸漸發展至成熟。傳統建筑臺基可分為:臺明、臺階、欄桿、月臺四個部分。
臺明
臺明是高出室外地面以上的垂直臺壁部分,它是臺基的基座,是臺基的主體部分。如按形制的不同可分為平臺式臺明和須彌座臺明兩種。臺明的組合有三種:單重臺明、雙重臺明和三重臺明。組合數量越多,等級就越高。
臺階
臺階是上下臺基的踏步,通常有兩種類別:踏跺和礓嚓。
踏跺,即踏步,一般用磚或石條砌造。踏跺的形式主要有三種:御路踏跺、垂帶踏跺和如意踏跺。其中御路踏跺等級最高,皇家專用;垂帶踏跺等級次之,如意踏跺等級較低。根據踏跺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三種:正面踏跺、垂手踏跺和抄手踏跺。根據踏跺應用的數量和組合形式可以分為:單踏跺和連三踏跺兩種。單踏跺,采用正中一組正面踏跺;連三踏跺,即一組正面踏跺和兩組垂手踏跺組合使用。礓嚓,為增加坡道、斜道的摩擦力,在坡道、斜道上用磚石側砌成鋸齒形的面層,可以防滑。
欄桿
欄桿即圍欄,具有防護安全、分隔空間、裝飾石基、標志尺度等作用。根據欄桿采用的材料不同可以分為石欄桿和木欄桿,其中石欄桿等級較高。根據欄桿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六種:尋杖欄桿、欄板式欄桿、櫼子式欄桿、羅漢欄桿、石坐凳和木石欄桿等。
月臺
月臺即平臺、露臺,可視為臺明的延伸和擴展。月臺也可以分為平臺式月臺和須彌座月臺兩種形制。月臺的組合方式也是分為單重月臺、雙重月臺和三重月臺三種。根據月臺布置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正座月臺和包臺基月臺兩種。
正座月臺,位于基座前方,適于庭院中心居主體部位的殿屋使用,這些殿屋自身體量較大,月臺只需在前方延伸,即可取得合宜的臺面。包臺基月臺,是把基座前半部分正側面包合的月臺。主要用于門屋、門殿之類的建筑,因為門的兩側都是院墻,月臺向后延伸到墻為止。這種寬舒的包臺基月臺,可以有效地壯大體量不是很大的門屋或門殿的氣勢。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中國傳統建筑體系總體發展趨勢下,臺基逐漸成熟。無論從功能、倫理或者美學角度出發,作為中國傳統建筑重要組成部分的臺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