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劇看多了,總會聯想一下“如果我穿越回古代……”,試想一下回到古代最想知道的肯定就是自己的身份,是皇宮貴族、官宦人家還是底層百姓?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社會有著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衣食住行中的每一個細節或許都跟身份地位相關,就比如房子,不是你有錢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蓋自己喜歡的房屋,古代蓋房要看官職大小,面積多大,用哪種屋頂、用什么裝飾磚等都有著繁瑣的規矩,所以抬頭看看你家屋頂就曉得自己擁有著怎樣的身份!今天小編就帶您一起了解下如何從古代建筑的屋頂來看官職的大小!
建筑就是歷史的一個載體,從建筑上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的印記。在古代,房屋的大小是有等級區分的,各級官員和富商縉紳宅第是大式,他們的特點是不用琉璃瓦,斗拱彩飾有嚴格的規定;而普通百姓的房屋是小式,在住房規格上顏色只能為黑白灰。
現在咱們來講講屋頂,不同于現代建筑屋頂的結構主要有平頂和坡頂,古代的屋頂樣式就有22種之多,并且有著非常明確的等級之分:
然后咱們再從屋頂上看,等級次序由高到低為:廡殿式,歇山式,攢尖式,懸山式,硬山式,盝頂,卷棚頂。另外還有重檐和單檐之分,重檐頂等級高于單檐頂。總的說來,屋頂的等級由高到低排序為: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重檐攢尖頂,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單檐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四角攢尖頂,盝頂,卷棚頂。
我們就在下文說挑選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屋頂樣式來解說一番:
硬山式:官吏中等級最低
硬山頂,即硬山式屋頂,是中國傳統建筑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等級最低,根據清朝規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頂或硬山頂。
房屋的兩側山墻同屋面齊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后兩面坡,左右兩面山墻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墻稱封火山墻,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順房蔓延。然而從外形看也頗具風格。
廡殿頂:宮殿中等級最高
重檐廡殿頂,用于重要的佛殿、皇宮的主殿,象征尊貴;是清代所有殿頂中最高等級。最著名的要數現存的明清紫禁城(北京故宮)中的太和殿。如果你所住的這類房屋,不用我多說了請自行腦補下身份和劇情。
造型上廡殿頂又叫四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共五脊組成,因此又稱五脊殿。又叫五脊殿。這種殿頂構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寬大于進深,前后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分別交于正脊的一端。
懸山頂:最常見的屋頂
懸山頂等級上低于廡殿頂和歇山頂,僅高于硬山頂,多用于民居建筑、神庫(神庫,倉庫名。清代工部制造庫下屬單位之一),是建筑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造型上懸山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其特征是:各條桁或檁不像硬山那樣封在兩端的山墻面中。而是直接伸到山墻以外,以支托懸挑于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說懸山建筑不僅有前后檐,而且兩端還有與前后檐尺寸相同的檐。于是其兩山部分便處于懸空狀態,因此得名。如果在古代你住的是這類的房屋,那么就是妥妥的老百姓嘍。
攢尖頂:無等級
用于亭臺樓閣等;盝頂及平頂等其他屋頂形式。
攢尖頂是指建筑物的屋面在頂部交匯為一點,形成尖頂,這種建筑叫攢尖建筑。攢尖頂的垂脊和斜面多向內凹或成平面,若上半部外凸下半部內凹,則為盔頂。(盔頂是古代中國建筑的屋頂樣式之一,其特征是沒有正脊,各垂脊交會于屋頂正中,即寶頂。在這一點上,盔頂和攢尖頂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頂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內凹,斷面如弓,呈頭盔狀。盔頂多用于碑、亭等禮儀性建筑)。
總體來說屋頂樣式代表的等級大小依次為: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重檐攢尖頂>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單檐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盝頂。在等級森嚴的制度下,古人們創造了樣式繁多的屋頂造型,這些不僅僅是身份的代表,更蘊含著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