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瓷雕是廣東省潮汕地區(qū)、福建省漳州各地寺廟建筑中一種地方傳統(tǒng)手工技藝。自唐代陳元光主政漳州時期,中原文化便源源不斷傳入東山,并從東山再向臺灣乃至海外傳播。剪瓷雕為何人何時創(chuàng)造發(fā)明已難于考證,相傳,從宋代晚期興建西山巖的“初來寺”時就已經(jīng)有了該項技藝。到了明代,東山興建寺廟、祖祠,該項技藝便開始盛行。
有清以來,東山剪瓷雕的工匠有更多的機會與廣東以及鄰縣的工匠進行更多的部分交流切磋,使該項技藝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隨著東山與海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這種傳統(tǒng)手工技藝便逐漸東南亞及臺灣地區(qū)傳播。
上世紀80、90年代,是剪瓷雕的黃金時代。但因剪瓷雕一直只出現(xiàn)在廟宇、祖祠、寺院等古建筑的懸梁屋脊上,一個村落寺廟和祠堂寥寥無幾,限制了剪瓷雕的發(fā)展。并且通常一個剪瓷雕工程完成后,一般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會重修。漸漸地,為了生活,從事該行業(yè)的許多手藝人紛紛轉(zhuǎn)行,剪瓷雕就此沒落,遠離人們的視線。
剪瓷雕選用胎薄質(zhì)脆的彩色瓷碗為原料,按照需要,用鉗子、木錘、砂輪等工具剪、敲、磨成形狀大小不等的瓷片,剪成各種形狀,然后用再用水泥、貝殼灰、麻絨、紅糖水(紅糖水,起到增強粘性的作用)攪拌而成的粘膠,把它貼到以瓷條、鐵絲、殼灰捏就的胚胎上。
按照藝術(shù)造型的需要砌粘出人物、動物、花卉、山水,或鑲嵌于民居的照壁,或聳立于寺廟宮觀與府堂之屋頂、屋脊、翹角、門樓以及墻面的水車垛上。其精湛的雕刻技藝,不朽的藝術(shù)價值,是凝聚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shù)的結(jié)晶。
剪瓷雕的“剪刀”非同一般。它形似平口老虎鉗,但鋼口不能太硬,如果硬碰硬,就容易將瓷片剪碎。這種鋼口偏軟的剪刀,長度在25cm到35cm,它在熟練的藝人手里,能很快地將瓷器分割成各種形狀,再修整出所需要的、邊緣光滑的瓷片。
剪瓷雕分為平雕、立雕、圓雕、疊雕、半浮雕。平雕著重于構(gòu)圖,一般用于近景;疊雕則多用于高處屋頂?shù)凝堷P走獸、水族飛禽和花卉樹木,用片片彩瓷表現(xiàn)鳳毛麟角、紅花綠葉,無不栩栩如生;立體雕難度最大,多用于古裝戲曲人物。武將的盔甲,文官的蟒袍,才子佳人的寬衣窄袖,只有立體雕方能奏效。
立體雕須先用硬度強的鐵絲或竹篾做骨架,敷上用黃麻茸或稻草茸和著紅糖漿拌成的粘性泥灰,打好泥塑坯型;再粘貼一塊塊色彩斑斕的剪瓷片,一個個形神兼?zhèn)涞娜宋铩游锉愫糁觥?/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