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博物館,一座被稱作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博物館,每天都要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精彩出現一票難求的盛況。簡單的幾何線條勾勒出江南獨有的那份山水意境,今天我們一起來解讀下新中式建筑代表作之蘇州博物館!
建筑概況:
建筑設計:貝聿銘(I.M. Pei)、貝氏建筑事務所(美國)
地點:江蘇,蘇州市東北街204號
設計時間:2002年6月-2003年
完工時間:2006年10月
建筑面積:19000平方米(7500平方米展品陳列室,一個150座禮堂,辦公區和文物保護工作室,研究圖書館以及庫房)
總造價:3.4億元
材料:
外墻、內墻:水泥灰漿和花崗石裝飾
斜面屋頂:花崗石
天窗與屋頂結構:建筑用涂漆結構鋼
天窗玻璃:低輻射膜透明絕緣玻璃
天窗鋁材:金屬銀色和深灰色涂漆鋁型材
天窗遮光板:木制遮陽簾(數碼式塑料貼膜鋁型材)
室內地板:花崗石及地板
建筑綜述:
貝聿銘大師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是一座現代的公共建筑,既有蘇州傳統園林建筑的內涵,又是采用現代建筑語言的表達。他在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實現了傳統蘇州文化與現代空間理念的契合,達成了其對傳統文化予以再現與詮釋的意愿——“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筑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span>
建筑簡介:
蘇州博物館位于蘇州古城歷史保護區東北部,毗鄰16世紀明代拙政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和19世紀的忠王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的建筑設計借鑒了蘇州傳統建筑藝術的表現方式,承襲了粉墻黛瓦的建筑風格和精致的園林布局藝術,并賦予新的含義,以求“中而新,蘇而新”。建筑采用分散布局的方法有機地融入原有的環境中。建筑群分為中、東、西三塊,中部為主要交通空間,由南到北依次為入口、前庭、中央大廳和主庭院;西部為主展區,東部為次展區和辦公區。主庭院和博物館北邊的拙政園隔墻相連,從博物館望去,拙政園的高大古樹隨風搖曳,新舊園景筆斷意連。博物館與東側緊鄰的“忠王府”和諧相處,相得益彰。
博物館設計在體量上遵循的原則是“不高、不大、不突出”。建筑以一層和地下一層為主,主體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m內,局部二層主要位于遠離控保建筑的中西部,也未超出周邊古建筑的限高點。通過巧妙布局和尺度控制,博物館和周圍原有建筑環境有機融為一體。此外,博物館外圍街區按“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了整體修繕,形成了古香古色的傳統文化氛圍,博物館不僅成功融入了歷史街區,并為老區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博物館建筑設計中,大量新技術、新材料和設計手法的運用,使這組新建筑既有傳統蘇州園林建筑的特色,又處處散發著時代的氣息,而不失為一座十分現代的、高標準的博物館建筑。
建筑采用了鋼結構技術,大大解放了空間。建筑得以自由布局,明亮暢通,形成明快的現代建筑意向,徹底改變了傳統建筑沉悶的氣氛。屋頂設計上采用了幾何形態的坡頂取代傳統的坡屋頂,立體幾何形框架內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時斷時續,使室內空間充滿了情趣。另外,設計者對于光線進行了細微的處理,根據不同展品對自然光照的不同要求,展廳里設計了天窗。且在大廳、走廊頂部,玻璃屋頂上及展廳高窗部位,大面積使用了木紋金屬遮光條,使博物館內充滿柔和的天光,且光線隨時間變化而變化萬千。建筑色彩采用蘇州傳統建筑的黑、白、灰色,形成粉墻黛瓦的建筑形象,但在屋面材料的運用上,以“中國黑”片石取代磚瓦,切割成菱形體塊干掛在坡屋面上,并與墻身連成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