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古建家園愿大家端午安康!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如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紀念越王勾踐、紀念介子推、崇拜龍神等。
其中最為流行的是紀念屈原,在這個傳說中,人們賽龍舟是想要撈起投水的屈原,吃粽子則源于將粽子扔入水總以免魚蝦傷害屈原的遺體。
那么,古代端午節真正的由來是什么?吃粽子、賽龍舟都起于屈原嗎?本期讓我們一起穿越回古代,看看歷史上的端午節。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于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
聞一多在《端午考》中考證:古代的越民族以龍為圖騰,每年五月五日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一項便是在急鼓聲中在水面上作競渡游戲。這便是賽龍舟的由來。
賽龍舟這種水上競技活動,據《紀纂淵?!酚涊d,起源于越王勾踐?!妒挛镌肌ざ岁枴芬嘣疲骸霸降貍髟?,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span>
而關于粽子,春秋時期,人們就用菰葉將黍米包成牛角狀,這是最早的粽子,俗稱角黍;戰國時期,人們便是用竹筒裝米,然后密封,用火烤熟,俗稱“筒棕”。
端午節最早的起源,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就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粽子,都和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之后,古人又賦予它們更多的人文內涵。
每個朝代如何過端午節?
在漫長的歲月里,每個朝代過端午節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同多異少。
漢朝,宮廷會要求郡縣諸侯國進貢梟(貓頭鷹),因其長相欠佳、叫聲凄厲,被人們視為不詳的象征,古籍中又多有貓頭鷹長大后會吃掉自己的母親的記載。
漢朝以孝治天下,所以在端午節捕殺梟,做成羹湯賜給群臣食用,除絕邪惡之意。這個習俗局限于宮廷,并未流傳至民間。端午節殺梟一直持續到清朝依舊有記載。
漢代“吏員每五日一休沐”,意思是上五天班放一天假。除此還有節日假,冬至和夏至是兩個重要節日,官員們都要放假。那個時候端午節還沒有成為全國性的重要節日,所以端午節不放假。
唐朝,端午節的過法可以看到現代的影子了,比如吃粽子,在粽子上纏上很多彩色的線,并在里面用粳米、大棗、粟等,這種粽子取名百索綜。
唐代端午贈扇成為民間風尚,《秦中歲時記》中記載,長安城中“端午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特盛”,在端午之前兩天,長安東市以“扇市”為名,這也說明了端午節贈扇的風俗的盛行。
唐代的放假制度在古代各朝代中是比較規范,深刻地影響著后世,這其中就包括明確規定端午節放假一天。
宋朝,端午節開始在門頭懸掛艾草,用艾草進行沐浴,在當天女人要帶象征艾虎、五毒等圖案的配飾,寓意驅毒辟邪。宋代,粽子品種繁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等。除了粽子以外,宋人還會食用香糖果子、白團、紫蘇、飲蒲酒等。
元代,因在賽龍舟時出現了嚴重事故,元世祖下令禁止在端午節進行“賽龍舟”。后來,明朝政府也下令禁止,但民間“賽龍舟”的熱情絲毫不減。
明代對官吏的管理十分嚴格,假期也很少。只給元旦、冬至、元宵三個節日放假。端午節不放假。
到清代,根據乾隆年間的《大清會典則例》,當時雖然有6個節日放假,但假期統共只有14天,即元旦7天,上元3天,端午、中秋、重陽、皇帝誕節各1天。
清朝,乾隆曾下諭旨宣稱:以后每年五月一日起掛五毒荷包。因此,清朝皇室的端午節其實從五月初一就開始了,直至初六結束,一連5天慶祝。
乾隆皇帝對端午節格外重視。乾隆年間,端午節要擺粽子供、設“粽席”,表示人與神共同享用美味粽子。端午節當天,宮中幾乎不吃別的東西,用膳全部是吃粽子。
端午節這天,乾隆皇帝的穿著打扮也有講究。乾隆朝冠上戴艾草尖,身穿藍棉紗袍、紅青棉紗繡二色金龍褂。另外,還要拴龍舟大小荷包和五毒小荷包。皇后、皇太后及宮中女眷頭上戴五毒簪、艾草簪,或綢布制的老虎簪。
過端午節,宮中還有許多活動,例如演屈原沉江應節戲、圓明園福海內賽龍舟,以及端陽賞賜、各地進“端陽貢”等。乾隆賞的多為紗、葛、扇子、香餅、香包、香袋、宮珮等物件,還賞紫金錠、蟾酥錠、鹽水錠這些避暑藥品。這些雖非至寶,但也都是精細珍貴的好物件。
清代端午節“賽龍舟”已十分廣泛,在乾隆年間(1736年),臺灣也開始舉行“龍舟競渡”比賽。
如果僅僅把過端午節看成是3天假期,那就誤解了國家將其設立為法定節假日的初衷。吃粽子、賽龍舟、飲雄黃酒、掛菖蒲、艾草......這些傳統習俗,是端午節的儀式感,也是文化的自信。
這些習俗承載著人們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對家庭團圓與世間和諧永恒的企望,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祝福。
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節的故事?可在下方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