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是農歷廿四節氣中第九個節氣,是夏季第三個節氣。芒種是麥類作物成熟、夏季栽種大忙季節,“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故稱芒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此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芒種”一詞最早的出處來自于《周禮》。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獲,芒種的“種”字,是指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正處播種最忙節令。“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農民間也稱其為“忙著種”。
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于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散播播種。“芒種”到來預示著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芒種至,時序上進入仲夏,暑氣中潤著濕氣。此時,南方呈現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新果爭熟,梅子黃時雨的景象。黃梅時節乃是梅子由青轉黃之時,江南多雨,俗稱黃梅天。
芒種三候
中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一候螳螂生:螳螂與許多昆蟲一樣,都是感陰而生,陰盛時歡躍,到陰衰就完成了一個短暫的生命期。而芒種是陰陽關系開始出現微妙變化的節氣,在芒種時醞釀將生。
二候鵬始鳴:鵬指的是伯勞鳥,一種食肉的小型雀鳥,勞燕分飛的“勞”也指伯勞鳥。芒種季,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并且感陰而鳴。
三候反舌無聲:與勞伯鳥相反,鳴聲甜美,能夠學習其它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鳴叫。
芒種習俗
煮青梅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梅子由青轉黃,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
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凈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堿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送花神
農歷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安苗
芒種安苗是流傳于安徽績溪一帶的農事習俗,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掛艾草
天氣越來越熱,蚊蟲孳生,容易傳染疾病,故5月有“百毒之月”之稱。古時門楣懸艾草,為的是驅趕蚊蟲。又因為此節氣正逢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前后,家家戶戶在門楣懸掛菖蒲,藉以避邪驅毒。所以,古時又稱五月為“蒲月”。
飲食上要清淡,以多食瓜果蔬菜、豆類為佳,少吃肉食。飲食以清補為原則,不要過咸、過甜。還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平時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如黃瓜、絲瓜、南瓜、西瓜等,既能清暑又能祛濕,還可解毒涼血,比較適合這個節氣食用。
諺語說:“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這形象地表現了人們在這個時節的懶散。醫生提醒,首先要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夏日晝長夜短,午休可助恢復疲勞,有利于健康。
隨著五月腳步的遠去,六月的熱烈登場,熱情似火的仲夏時節正式來臨。
芒種不種,過后落空,生命的豐厚來自于耕作,耕作的過程必定繁忙,種地如此,人生亦然,只有播種希望,才能收獲幸福。天道酬勤,只爭朝夕,又是一年高考時,愿每一個學子,寒窗苦讀天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