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圓地方的說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之一,歷來為文化雅界、民間風俗所尊奉。在我平時為客戶布置風水的時候,也經常用到“天圓地方”這一概念的指導。
但“天圓地方”到底該如何理解?
近現代科學傳入中國以前,人們普遍認為這種說法的意思就是天的形狀是圓的,地的形狀是方的。近現代科學傳入中國以后,人們知道了地的形狀肯定不是方的,說地球是方的,肯定是常識性的錯誤。所以,有些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反對者,以此為據,證明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愚昧落后的,中庸者以古人的活動范圍小,不能環繞地球旅行,所以認為地球的方的(甚至解方為平)來為古人開脫,狂熱擁戴者也只好刻意回避這種說法,回避不過去時,就只好語焉不祥,將之玄之又玄,讓你一頭霧水。
按教科書說法,“天圓地方”是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形象表達。但常識往往意味著謬誤。這種常識大大貶低了我們祖先的智慧和水平。舉一例子,遠在730年前的元代,有個高人叫郭守敬,河北邢臺人,他是元大都(北京城的雛形)的總策劃師。他當時測量出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為365.2425天,比我們今天的測量結果365.2422天只差0.0003天,也就是說只差25.9秒。兩千多年前,古人哲人就已奠定了我們的思想文化基礎。所以,膚淺地理解古人天圓地方的概念,是現代人的謬誤和文化缺失。古人是否都篤信天圓地方呢?再來看看這張圖,有圖有真相。這可不是當代兒童瞎畫的歷史地圖。這可是1584年,利瑪竇,徐光啟,李之藻等人主持下,繪制的《大明坤輿萬國全圖》。幾乎當時所有國家都在上面,包括北美南美各個殖民地的風土人情。
是不是跟現在的世界地圖差不多了,看看這圓潤的球體,你怎么能認為,古人一直相信天圓地方呢?我們的祖先是非常聰明睿智的,不象秦漢以后的腐儒們大師那般愚蠢。我們的祖先在高論“天圓地方”的經典說法的同時,也不乏對地球的形狀是圓球狀的記載。我們的祖先是知道地球的形狀是圓形的,“天圓地方”不是說的天地的形狀。那“天圓地方”是說的天地的什么內容呢?對此,曾子曾明確地說過,天“道”圓,地“道”方。曾子,名參,出生于公元前505年,春秋末年魯國人。有人向曾子請教,天圓地方,真是這么回事么?曾子說:如果真的是天圓而地方,那么,這地的四個角不就都露在天外面了么?《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載: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曾子曰:“離!而聞之,云乎!”單居離曰:“弟子不察,此以敢問也。”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yǎn)也。”所謂天圓地方,天在上,地在下,上則為圓,下則為方。他接著解釋說:“且來!吾語汝。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仁義之祖也,而善否治亂所由興作也。”曾子說,我聽孔子講過,“天道曰圓,地道曰方”。這天圓地方講的是天地之道,陰陽之理,人家探討的是形而上,學而不思則罔,就認準眼見為實,莫不是燒腦燒熟了才會這么直白?道理很簡單,一個圓的,一個方的,要么圓的天完全罩住方的地,但地的四邊都缺一塊;要么圓的天罩不住方的地,那地的四角都得露在天外面。這是多么簡單的推理啊。
天道何以圓?地道何以方?
《呂氏春秋·圓道》載: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一上一下,圓周復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
天體循環,精氣消長,圓周運動,周而復始,所以天道為圓。圓,周流不息。天地之間,萬物化生,有機無機,動物植物,各不相同,各行其道,所以地道為方。方,物各有理。
易為群經之首,再來看看《周易》怎么說的。《周易·說卦傳》載: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乾為天,為圓,為君,為父……坤為地,為母,為子母牛,為大輿……乾、天、圓、君、父,這些意象都屬陽。坤、地、母、牛、車,這些意象都屬陰(這里沒有明確講到方,但其中的車是方形的)。坤卦六二爻辭: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坤為直、為方、為大。瞧瞧,所謂天圓地方,也就和天陽地陰、天乾地坤一個意思。
那么,古人的“天圓地方”表達的是什么吶?易經《說卦傳》有這樣一句話“圓以神,方以知”。何意?這句話中的“神”就是神秘與不可知,表示無法認識和把握的世界。句中的“知”就是就是知道和可觸摸的,可以了解及把握的。浩瀚的宇宙,天空,對于古人來說是神秘而未知的領域,而圓形對古人而言亦具有涵蓋一切的神秘的特性,故古人用圓這樣的抽象形式和它的概念來表達神秘的宇宙太空,即所謂天圓。這里的圓不是形而下的具體的圓形,而是形而上的圓代表的概念——神秘,不可知。這便是“圓以神”的思想方法。
同理,對于古人而言,腳踏實地的大地是可以觸摸的,是可以了解和把握的。現實世界中,方形對古人來說代表著容易認知和把握,所以,他們就用方形的這個性質,用方形所代表的易知的概念來形象地表達大地。這是古人“方以知”思想方式對大地的認識的精妙表述。至此,古人所言“天圓地方”的真正涵義就比較清晰了,它絕不是粗淺低級的、簡單的形式上的描寫。天圓地方并不是形狀,早在《易經》中就有類似的觀念,《坤》有直、方、正之說,可見這里方指一種品質,一種平坦,正直的品質。在《黃帝內經》中也有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圓地方是陰陽學說的一種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陰陽學說乃其核心和精髓。陰陽學說,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色彩,是我國先哲們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幾千年的社會實踐證明了它的正確性,“天圓地方”是這種學說的一種具體體現。我們知道普通人的五官感知能力是有限的,這也是現代科學發展的局限。而古代科學家通過“內證”修習,可以提高自身能量,最終觀察到更細微的宇宙真相和其中的能量運行規律:陰陽五行。陰陽五行具體來講,是分為很多層次的,其概念就如同現代數學中方程式里的未知數“x,y”,也就是說,當方程式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其中的x,y等未知數是有具體的代表物質的,而當從純粹的數學角度來講解時,x,y就是不具有具體指向的未知數。
我國古代中醫寶典《黃帝內經》中就明確提出了五運六氣的學說,該學說本質上是對一定層次天地能量運化的總結,而古人發現,每當天地間能量發生變化時,就會逐漸表現在人們可以看到的相對宏觀的世界,比如當春天以東方七宿為代表的“木”屬性的能量到來時,大地就會解凍,種子開始發芽,一切生命都被這種能量喚醒,進入新一輪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隨著四季的變化,人體生命的健康狀態也會受到不同的影響,因此《黃帝內經》中有《四季調神大論》,專門就四季的陰陽變換對人體的影響進行了論述。古人把微觀狀態下能量的變化規律總結為“五運六氣學說”,用來測量天地間能量變化和時間的關系,以及這種變化對地球上生命的影響。這就是古人講的“天時”,所謂天時者,是指從天而降的能量到來時,就是相應季節的開始。由于這種能量60年一輪回,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因此古人講“天圓”,用來描述時間的特點。同時古人講方位時,用“四面八方”來描述,也叫“地方”。“天圓地方”就是講時間和空間,也就是講宇宙的真實面目!體現了老祖宗智慧的時空觀念。
這其中還隱含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理論:萬事萬物都是從無到有,而且和天地間的能量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講“天人合一”。《道德經》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無”之妙,是現代人無法解開的謎團。
天圓地方的本質來源
天圓地方的本質來源,是源于先天八卦的演化中,所推演出的天地運行圖,也就是:天圓地方圖。其中外部環繞的卦象,代表天的運轉規律,而中間方形排列的卦象,則代表地的運轉規律。其中,天是主,地是次,天為陽,地為陰。兩者相互感應,生成了天地萬物,其中人又正好是天地的精華物質所構成,因此被視為天地萬物之靈,能夠感通萬物,最靈者也。
《尚書·虞書·堯典》一開頭就講堯待天下太平后: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隨后命羲和、羲仲、和仲、和叔分赴四方,具體實施文明推廣的工作(即明教的內容),這就是最早的天圓地方的理論和實踐。其中可以從河圖洛書中得以佐證,天圓故然沒有今天的精確認識,但已經蘊育了樸素的宇宙觀,地方則是指地平坐標系,方指方位或方位角,即子代表北方,午代表南方,酉代表西方,卯代表東方,并用十二個地支,十個天干,四個卦象表示二十四個方向并構在整個周天(360度圓),這才是天圓地方的真相。
古人把天地未分、渾沌初起之狀稱為太極,太極生兩儀,就劃出了陰陽,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眾多星體組成的茫茫宇宙稱為“天”,把立足其間賴以生存的田土稱為“地”,由于日月等天體都是在周而復始、永無休止地運動,好似一個閉合的圓周無始無終;而大地卻靜悄悄地在那里承載著我們,恰如一個方形的物體靜止穩定,于是“天圓地方”的概念便由此產生。
中國古人具有非凡的智慧,對生存的世界和社會環境有著深刻的見解,并自成一體地形成了奧妙無窮的、獨具特色的思想體系和文化表達。
中國古代先賢們在闡述其思想時,均喜歡通過具體事物或現象進行形象化表達。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一個字就包含一種或多種意思,它可以說是一種符號化的文字。而易經的實質就是一種符號化的對宇宙和規律的表達。易經是所有中國思想文化的根本源頭,是形而上的宇宙觀。“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儒、道等思想是易理在人類社會的現實運用,是一種形而中的應用。法家,墨家,兵家等則是易理形而下的具體應用。
道家認為:“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地方”命事上要嚴謹條例;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天人合一”,講究效法自然,風水術中推崇的“天圓地方”原則,就是對這種宇宙觀的一種特殊注解。圓”,指天;杌棿,指動蕩不定;“方”,指地,“吝嗇”,指收斂。“圓則杌棿,方為吝嗇”,就是說:天圓則產生運動變化,地方則收斂靜止。
圓,是中國道家通變、趨時的學問;方,是中國儒家人格修養的理想境界:“智欲其圓道,行欲其方正”。圓方互容,儒道互補,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