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的地域與文化孕育出不同風格的民居形式,進而演化成了多種建筑派系,根據不同風格及用途可以把中國傳統建筑可以分為以下六大類:徽派、閩派、京派、蘇派、晉派、川派。
徽派建筑
徽派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张擅窬咏ㄖL格有“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青瓦、白墻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徽派民居的特點除了高墻封閉的基本形制之外,每戶以天井為中心,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態。
徽派建筑選址非常重要。村落多建在山之陽,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臨街巷。民居布局和結構緊湊、自由、屋宇相連,隨時間推移和人口的增長,單元還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幾代同堂的習俗。
閩派建筑
閩派民居即流行于閩南地區的一種建筑風格,其中“土樓”是其最為鮮明的代表。福建土樓,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區,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龍巖地區為眾,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藝技術,宋元時期即已出現,明清時期趨于鼎盛,延續至今。
一般單體建筑規模宏大,常見的類型有圓樓、方樓、五鳳樓(府第式)、宮殿式樓等,樓內生產、生活、防衛設施齊全,其中最著名的有華安的二宜樓,永定的承啟樓、振成樓、奎聚樓、福裕樓,南靖的和貴樓與田螺坑土樓群,平和的繩武樓等都是福建土樓的典型代表。
京派建筑
中國北方院落民居以京派建筑最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以四合院最為典型。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筑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
四合院的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墻,整個院落被房屋與墻垣包圍,硬山式屋頂,墻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蘇派建筑
蘇派民居是指江浙一帶建筑風格,是南北方建筑風格的集大成者,園林式布局是其顯著特征之一。蘇派民居以南向為主,這樣可以冬季背風朝陽,夏季迎風納涼,充滿了江南水鄉古老文化的韻味。
中國傳統園林布局追求曲折之致的理論:園林式布局講究結構,布置曲折幽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緩處要有起伏。
晉派建筑
晉派只是一個泛稱,不僅指山西一帶還包括陜西、甘肅、寧夏及青海部分地區,只是在這些地區當中山西一帶的建筑風格較為成熟。晉派建筑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山西的城市建筑,這是狹義上的晉派建筑;另一類是陜北及周邊地區的窯洞建筑,這也是西北地區分布最廣的一種建筑風格。
歷史上有徽商、晉商在中國貿易史上大放光彩,在積累無數財富的基礎上形成了各自的建筑風格。徽派建筑上文已有介紹,晉派建筑在風格上與徽派建筑神似,同樣的高墻深院、白墻黑瓦、四水歸堂等。晉派建筑整體風格粗獷與京派也類似。
川派建筑
川派建筑,及流行于四川、云南、貴州等地的一種建筑風格,為當地少數民族特有的建筑風格。其中以川西民居里的吊腳樓最為典型。南方氣候潮濕、晝夜溫差大、地面蛇蟲等比較多,所以當敵人在居住過程中逐漸演化出獨特的建筑風格——吊腳樓。
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在川派建筑里傣族竹樓和侗族鼓樓具有鮮明的代表性。
侗寨鼓樓,也是川派建筑代表之一,外型象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1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鼓樓并不用于居住,但卻是村寨最雄偉、最華麗、往往也是耗費侗族同胞經濟和精力最多的建筑。樓的尖頂處筑有葫蘆或千年鶴,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翅起,給人以玲瓏雅致,如飛似躍之感。侗族民間有“建寨先樓”之說。每個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樓,有的侗寨多達四五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