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族傳統民居建筑是白族先民們經過上千年創造,汲取各族優秀建筑文化智慧的結晶,普及于云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等白族聚居區。
白族傳統人居文化受漢族建筑文化影響最深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云南少數民族中建筑文化發展最完善最發達的民居文化,是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一一個分支,其具有特色的民居裝飾藝術合理性和適宜性,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大理石頭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廣泛采用石頭為主要建筑材料。大理民間有“大理有三寶,石頭砌墻墻不倒”的俗語,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點。石頭不僅用在打基礎、砌墻壁,也用于門窗頭的橫梁。這種用材的特征沿襲的是南詔時的建筑方式。據記載,南詔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壘石為之,高丈余,連延數里不斷”。
白族民居建筑多為二層樓房,三開間,筒板瓦蓋頂,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墻腳、門頭、窗頭、飛檐等部位用刻有幾何線條和麻點花紋的石塊(條)進行點綴,墻壁常用鵝卵石砌筑。墻面石灰粉刷,白墻青瓦,尤耀人眼目。
白族崇尚白色,其建筑外墻均有白色為主調,就從院落布局、建筑結構和內外裝修等基本風格來看,白族民居與中原民居建筑有著傳統上的承襲。由于自然環境、審美情趣上的差異,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顯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白族民居建筑風格獨特,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坊”是一棟三開間二層的房屋?!叭灰徽毡凇笔怯扇环课莺团c正房面對的一面圍墻即照壁圍成的院落。其優點是,正房坐西向東,東升的太陽由白色的照壁反射進正房,有利于改善室內光線不足的問題,照壁還能給生活增添更多的情趣?!八暮衔逄炀庇伤姆环课萁M成,正中為庭院,與漢族的四合院相似,所不同的是,四坊相互交接處的角落各有一個小院,總計一個四合院內共有大小五個院子,故稱作“四合五天井”。
“粉墻畫壁”也是白族建筑裝飾的一大特色。墻體的磚柱和貼磚都刷灰勾縫,墻心粉白,檐口彩畫寬窄不同,飾有色彩相間的裝飾帶。以各種幾何圖形布置“花空”作花鳥、山水,書法等文人字畫,表現出一種清新雅致的情趣。
富于裝飾的門樓可以說是白族建筑圖案的一個綜合表現,一般都采用殿閣造型,飛檐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磚等組合成豐富多彩的立體圖案,顯得富麗堂皇,又不失古樸大方的整體風格,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白族民居是白族傳統文化的物質形式,是白族人民為適應自然環境和白族生活方式、民俗習慣所創造的獨具風格的建筑形式,凝聚著白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有很多現代建筑設計值得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