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是蘇州地區的代表性繡品,它承襲了宋、明的傳統繡技,吸取顧繡的特點和長處后,逐漸從作坊里孕育出一朵更為奇艷的鮮花。
蘇繡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刺繡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繡,又稱絲繡。清代確立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為中國四大名繡。
蘇州刺繡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關于蘇繡制作的記載,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蘇繡,其風骨神韻在隋唐時期就已奠定基礎,迨至宋元其基本枝法與特色已漸趨形成,明清以降蘇繡藝術開始走向成熟。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
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蘇繡的題材極為廣泛,有花鳥、書法、人物、山水等,尤以寫生花鳥畫為粉本,根據國畫畫稿作繡本,所繡之作多為欣賞品。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繡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繡的仿畫繡、寫真繡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
在刺繡的技藝上,蘇繡大多以套針為主,繡線套接不露針跡。蘇繡的繡法多達40余種,比較常見的有齊針、套針、亂針、施針、接針、滾針、散套、虛實針等,變化無窮,各具特色。如為表現國畫中的暈色效果,多采用套針,讓絲線在套接時不露出針腳,自然暈色過渡,暈色時的色差非常小,套接非常細,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繡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故蘇繡以精細雅潔而著稱于世。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繡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蘇繡按觀感分可分為:單面繡與雙面繡兩類。所謂單面繡,就是在一塊蘇繡底料上,繡出單面圖像,可以是花草、人物、動物、寫真之類,背面裝裱畫版,外加中式或西洋畫框,單面繡一般懸掛于墻上,圖案精美,都可供人仔細欣賞的繡品。雙面繡就是在同一塊底料上,在同一繡制過程中,繡出正反兩面圖像,輪廓完全一樣,圖案同樣精美,都可供人仔細欣賞的繡品。在中國蘇繡藝術中,雙面繡是它皇冠上的一顆明珠,集中體現了蘇繡的技藝水平。如今的雙面繡已發展為雙面異色、異形、異針的“三異繡”,把雙異繡技術發展到神奇莫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