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徽州,重重山嶺包裹之下的江南靈秀之地,猶如一副丹青水墨畫,粉墻黛瓦的古村落隱于山水之間......古徽州地屬皖南地區,氣候相對炎熱濕潤,建筑在伸縮與凹凸上有更大的自由度,整體的通透性比較好。民居建筑立面上多為淺色,在建筑材料上相對北方建筑更多的使用涂料、木結構、仿木結構等。
古徽州建筑的主要形式為天井四合院,嚴格意義上講應該是天井三合院。皖南地區氣候濕潤,特殊地形相對封閉,所以在古代人們群居的模式主要為“干欄式”建筑。
這種干欄式建筑除能夠較好的適應當地地形外,還具有干燥、通風、安全性能高等優點。后來由于戰亂,大批的中原貴族為了躲避戰亂來至此處,同時也帶來了中原文化。兩種文化的碰撞與結合造成了古徽州建筑既保留了原始的干欄式建筑格局也較好的結合了中原平房式結構,形成了現在的新型天井四合院。
天井是古徽州建筑的一大特色,具有承接和排除屋面流水、采光、通風的作用。由于屋面檐口內朝天井,四周流水從檐口流入明坑,當地稱之為“四水歸堂”,由于水主財,當地徽商非常重視,要“聚財氣”,“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這種建筑設計正是該種想法在建筑上的外化。
此外,天井長寬比一般為5:1,狹長形天井的采光多為二次折射光,相比較自然光更為柔和,使人感覺靜謐舒適。由于天井狹小,風沙塵埃干擾亦小,廳堂與天井之間很少設門,兩者通常融為一體,人們坐在廳堂內就能夠晨沐朝陽,夜觀星斗。高大封閉的外墻隔離了自然,但天井又將自然引入,這正是古徽州的建筑風格的具體體現。
古徽州的建筑裝飾非常具有特色,其中木雕是最常見的建筑裝飾,由于安徽盛產木材,便于就地取材,對房屋的建造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此木雕在古徽州建筑中大量使用,并形成具有題材廣泛、雕刻手法細膩、表現力強等特點。
此外,石雕、磚雕也是古徽州建筑裝飾的特色之一,雕刻手法多樣,具有很強的裝飾性,由于徽州地區雨水較多,磚石用來筑基腳可以防雨防潮。雕刻內容涉及亭臺樓宇、奇花異草、飛禽走獸、宗教風俗、歷史典故、戲劇人物、寓意圖案、題詞書法等等應有盡有。
門樓也是古徽州建筑的一大特色,在徽州方言中,門樓稱為“門闕”,闕在古代封建社會的貴族侯爵中是重要標志,門樓直接體現屋主人的顯赫地位,也是一戶人家貧富的象征,因此古徽州人對于門樓的建造和裝飾尤為重視,形成極具特色的建筑構成之一。
崇儒尚文的風氣在古徽州非常盛行,所以古徽州地區能還有典型建筑——祠堂和牌坊。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者先賢的場所,主要用于祭祀祖先,也作為各房子孫辦理婚、喪、壽、喜等的場所。家族內部的重要事務,也常在祠堂進行商議。古徽州地區存在的大量祠堂說明當地人們有極強的宗族宗法觀念,這已經不屬于儒家思想文化影響范疇,而是上升到儒教更進一步的層面。
牌坊也是儒教教化的另一體現。牌坊建筑屬于紀念性建筑,也可作為標志性建筑出現。徽州首邑歙縣唐宋以來曾建有400余座牌坊,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尚有100座左右。古徽州地區的牌坊多是表彰封建禮制的貞節牌坊和彰顯功勛和政績的功德牌坊。
其中貞節牌坊、孝子牌坊為本家族中對封建正統禮教持虔誠態度的人而建。從建筑位置看,牌坊大多與祠堂相連建于村頭,以其宏偉的規模和高聳的形象成為村落的標志,成為宗族的榮耀。空間影響區域十分巨大。它既是人們文化意識與道德觀念的凝聚,也是某一家族地位的象征。
古徽州建筑外部輪廓比例和諧,青瓦白墻,給人以清新飄逸、淡雅明快的美感,著重采用馬頭墻的造型。馬頭墻也稱防火墻,屬于實用需要。由于在徽州地區大量使用,組合形象豐富,形成了獨特風格,打破了一般墻面的單調,增加了建筑美感。
一處村落,成片的建筑群,形成一組錯落有致、高低起伏的樂章,給人閑適寧靜舒緩平和之感,把南方靈動、輕巧的氣質,完美地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