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傣族竹樓
傣族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稱為“竹樓”。
傣族竹樓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欄,牛馬拴束于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臺,轉進為長形大房,用竹籬隔出主人臥室并兼重要錢物存儲處;其余為一大敞間,屋頂不甚高,兩邊傾斜,屋檐及于樓板,一般無窗。若屋檐稍高則兩側開有小窗,后面開一門。樓中央是一個火塘,日夜燃燒不熄。屋頂用茅草鋪蓋,梁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制成。建筑極為便易,只須伐來大竹,約集鄰里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須加以修補。
傣族多居住在平壩地區,常年無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達21℃,沒有四季區分,這種環境很適合建造竹樓。
什么是吊腳樓
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重慶、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的吊腳樓特別多。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為最佳屋場,后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筑。
吊腳樓的形式多種多樣,其類型有以下幾種:
單吊式
這是最普遍的一種形式,有人稱之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正屋一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
雙吊式
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單吊式和雙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經濟條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單吊式和雙吊式常常共處一地。
四合水式
這種形式的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吊腳樓部分的上部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后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
二屋吊式
這種形式是在單吊和雙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一般吊腳樓上再加一層。單吊雙吊均適用。
平地起吊式
這種形式的吊腳樓也是在單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吊、雙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壩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腳,卻偏偏將廂房抬起,用木柱支撐。支撐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齊,使廂房高于正屋。
傣族竹樓和吊腳樓有什么區別?
傣家竹樓通風很好,冬暖夏涼。屋里的家具非常簡單,竹制者最多,凡是桌、椅、床、箱、籠、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簡單的被和帳,偶然也見有緬地輸入的毛氈,鉛鐵等器,農具和鍋刀都僅有用著的一套,少見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紋都具地方色彩。由于天氣濕熱,竹樓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樹蔽天,氣根低垂;村內竹樓鱗次櫛比,竹籬環繞,隱蔽在綠蔭叢中。
苗族的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作牲口圈。兩層者則不蓋頂層。一般以竹編糊泥作墻,以草蓋頂。現多以改為瓦頂。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傣族竹樓和吊腳樓的區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不同見解,可在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