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武,一位八零后木雕匠人,出生于江西樂平,這里素有中國古戲臺之鄉之稱,同時也是贛劇的發源地之一,文化底蘊與人文情懷濃厚。從小就與戲曲、木雕等文化深刻接觸的梁新武,16歲便在父親的引路之下進入了木雕領域,走上了古戲臺修復、建造的道路……
一方戲臺之上,鑼鼓喧天,絲竹盈耳,演員的一顰一笑,一靜一動,演繹多少風云變幻與哀怨纏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戲臺不僅是一種建筑形制,是國人精神家園中的一方休憩之地,更是民俗文化展示的最佳平臺。
然而,隨著歲月更迭,各地保存下來的戲臺有的年久失修,有的則消失在人們的視野。如何保護、復原、重修這些古戲臺,成為了當代木雕與建筑匠人不可推脫的使命。
精雕擅藝,致力于古戲臺營造
梁新武,一位八零后木雕匠人,出生于江西樂平,這里素有中國古戲臺之鄉之稱,同時也是贛劇的發源地之一,文化底蘊與人文情懷濃厚。從小就與戲曲、木雕等文化深刻接觸的梁新武,16歲便在父親的引路之下進入了木雕領域,走上了古戲臺修復、建造的道路。
目前三十而立的他,已經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木雕師傅。2015年,樂平市古戲臺營造藝術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梁新武被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予“古戲臺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更是讓他的名氣在業界扶搖直上。
然而,真正讓梁新武出名的并不是一個稱號或一紙榮譽,而是其多年來主持修建的眾多古戲臺工程。在精雕擅藝的梁新武及其團隊手中,營造了一件又一件堪稱經典的古戲臺、祠堂、宗教廟宇內部裝飾等作品,在發揚木雕與營造藝術的同時,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了貢獻。
梁新武主持建造或修復的古戲臺、祠堂、宗教廟宇等遍布全國各地,其中,江西樂平市接渡鎮楊子安村的古戲臺便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匠心巨制,建造樂平最大古戲臺
2016年年底,梁新武主持修建的江西樂平市接渡鎮楊子安村戲臺開臺唱戲,據介紹,該戲臺是樂平目前為止最大的一座古戲臺。
楊子安村古戲臺寬21.8米,高17.2米 ,深14.8米,建筑占地面積達322.64平方米。木料總耗達350方,使用大柱14根,大梁13根。其中最大的油梁長、高、直徑分別達11米、1.12米、0.9米。前臺兩根第一顯柱高12米,直徑0.68米。
楊子安村原戲臺是一橫兩豎的基本架構,梁新武經過縝密的設計,在繼承原架構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發展融合,采用了全實心、全實木打造建筑主體。
他以高超的雕刻技法,鏤空雕繪內外場景,龍鳳祥瑞、門將威武等各式人物、花鳥精雕細琢,精美絕倫,場景內容二十四孝等寓意深遠,并且該戲臺內部罕見分為上下兩層,整體格局嚴格遵守中軸對稱,前三后四,顯得十分恢弘大氣。
除與細節上的精雕細琢外,梁新武表示,楊子安村古戲臺在工藝上同樣進行了進一步的加強。無論從雕刻總件,還是雕刻的深度、細致度而言都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以戲臺上方關羽像為例,其他戲臺這種戲文像基本是繪畫的,而該戲臺上方高4.2米、寬3.8米的關羽像則是梁新武及其團隊歷時一個多月純手工雕刻而成。
獨占鰲頭,多元融合促進技藝提升
楊子安村古戲臺的成功搭建,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梁新武的名氣也更加響亮了。其開臺唱戲當天,中央電視臺不遠千里趕來拍攝,足見其作品的巨大影響力。
其實,在樂平當地并不缺少雕刻師傅,但是能系統建造古戲臺的工匠卻屈指可數,梁新武雖專注于木雕,但更加注重建筑與營造方面的經驗積累,繪圖、木料拋光、拼裝、雕刻……對他而言駕輕就熟,也因此,梁新武具備了帶領團隊系統修復或建造古戲臺工程的能力。
古戲臺建筑技藝是鄉土建筑中一項重要的傳統技藝。在古戲臺建造傳統技藝中,主要由鋸工、大木工、小木工、雕工(以木雕為主,也有磚雕、石雕)、泥工、漆工、繪畫工等通力合作,各盡其能,共同完成一座戲臺的制作。
梁新武除了在木雕領域的專注以外,更是融合了建筑、美術、文學、戲曲等文化元素于一體,多元融合,創造出了祠堂、戲臺、亭臺樓閣等傳統建筑修復與創建工程上獨一無二的個人特色。
隨著技藝的不斷提升,梁新武所承接的工程也越來越大,對于未來的道路,梁新武認為,他將會一直專注于木雕、古戲臺營造,以及相關古建筑修復與建造,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