鴟[chī]吻,又稱為鴟尾、蚩尾、螭吻、鰲魚、祠尾等,是中國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種建筑構件。
《辭源》中這樣解釋:鴟吻,宮殿屋脊正脊兩端構件上的裝飾,以外型略如鴟尾而稱,又名蚩尾,祠尾。古人認為蚩尾乃水精,能辟火災,故以為飾。其實,這里所說鴟吻實際上是一種防火觀念、意識和愿望的體現。
鴟吻的起源
最早起源于兩漢時期的對鳳鳥紋飾的意象演化,在《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建章宮西有玉堂,壁門三層,臺基三十丈,玉堂內殿十二門,階陛皆玉為之,鑄銅鳳,高五丈,故名壁門。這里所謂的“鳳凰”是漢人對于火鳥的圖騰崇拜,而鳳鳥這類具有吉祥寓意的動物在中國傳統審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相關的巫人建議下在屋頂之上進行驅災祈福的象征。
鴟吻與鴟尾的區別
其實鴟吻與鴟尾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指同一件東西。一般來講,鴟尾是唐朝之間的講法,唐朝之后就叫鴟吻。為什么呢?我認為這跟當時鴟吻的樣式有很大關系,唐代之前的鴟尾樣式更像是動物的尾巴,而唐之后則變成了龍的形象,具體演變后面有寫到。當然除了這兩種常見的叫法之外還有其他叫法,比如螭吻。
鴟吻的作用與寓意
鴟吻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在結構上的作用,另一個則是它的寓意。先說第一個。由于古代建筑多為木質結構,而鴟吻銜接了殿頂正脊與垂脊之間的重要位置,因而讓殿頂更加牢固、嚴密,并有防止雨水滲入的功能。那鴟吻的寓意是什么呢?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上寫到:“蚩者,海獸也。漢武帝作栢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災,可置之堂殿”。可以看出唐以前鴟吻是以一種大魚尾巴的形象出現,寓意鎮宅辟火。唐以后,鴟吻變成了龍的形象,相傳是龍的第九子,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東張西望,喜歡吞火。同樣有鎮宅辟火之意。
時至今日,人們仍可見到“龍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筑上展示,如今的龍文化(裝飾)不僅僅是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征,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