廡殿頂,即廡殿式屋頂,宋朝稱“廡殿”或“四阿頂”,清朝稱“廡殿”或“五脊殿”,是中國、日本、朝鮮古代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
廡殿頂出現的很早,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銅器、漢朝畫像石與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發現廡殿頂。漢朝的闕樓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建筑。
廡殿式屋頂是中國古建筑屋頂樣式中出現最早的一種,也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等級最高的屋頂形式,在古代只有最尊貴的建筑物才可以使用廡殿頂如宮殿、廟宇殿堂等。
廡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一說戧脊)共五脊組成,因此又稱五脊殿。由于屋頂有四面斜坡,故又稱四阿頂。廡殿頂又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
重檐廡殿頂:這種頂式是清代所有殿頂中最高等級。這種殿頂構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寬大于進深,前后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分別交于正脊的一端。重檐廡殿頂,是在廡殿頂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共九脊。
單檐廡殿頂:其外形即重檐廡殿頂的上半部,是標準的五脊殿,四阿頂。故宮中配廡的主殿,如體仁閣,弘義閣等均是。
清朝時期,廡殿頂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宮殿,其中又以重檐廡殿頂最為尊貴。但閩東沿海地區的民居因為防風需要也會用平緩的廡殿頂。
在日本,廡殿頂多見于東日本,又有“東屋”的別稱。琉球傳統住宅受閩東文化影響,也使用廡殿頂。中國大陸以外的地方古建筑,例如日本的東大寺大佛殿、正倉院,韓國景福宮的城樓。仿古建筑例如臺北國家戲劇院與大直忠烈祠,香港仿唐建筑志蓮凈苑的大雄殿等。
建筑等級主要通過對財富(包括人力)的消耗來體現,建筑的尺度、材料的貴重程度、裝飾的精細程度等成為表現建筑等級的主要因素,但中國古代建筑也有一些等級因素并不是財富消耗的體現,而另有其社會文化原因,比如屋頂形式的等級、建筑色彩等級等。
中國古代廡殿等級高于歇山的規定應該和二者的技術地域來源及北方的正統政治地位有關。歇山的出現要晚于廡殿及懸山,學者們基本認定歇山是在漢代以后南方地區形成的屋頂形式,并在南北朝時傳至北方地區。
隋唐統一是以北方兼并南方,雖然隋唐制度吸收了很多南朝的因素,但在名義上仍以北方為正統,廡殿作為北方地區的傳統屋頂形式也取得相應的正統地位,所謂廡殿高于歇山的規定應該即在這一時期形成)。中國古代建筑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晚唐以后廡殿頂的形象是屋面平緩,正脊較短,正脊兩端為鴟尾而不是鴟首。
以土木結構為主流的中國古代建筑文化,還有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其屋頂的造型與眾不同,寓意深刻。世界上其他建筑體系的屋頂都是向外凸出的,唯有中國古建筑的屋頂是向內凹曲的。
中式傳統建筑因其構建華麗、大氣磅礴而聞名于世,是人類建筑史上舉足輕重的瑰寶。其從形制、色彩、規模、結構、部件等各方面均嚴格遵照傳統等級禮法,繁文縟節如恒河沙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