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中國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類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制作達到了最巔峰,制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稱這種金屬器為“景泰藍”。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后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景泰藍是工藝美術中最繁復的門類,其工序、用料最為復雜。主要制作過程中包括設計、制胎、嵌絲、焊絲、酸洗、平活、正絲、點藍、燒藍、磨活、鍍金等近百道,集美術設計、鑲嵌、雕刻、冶金等技術與知識相融合,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具有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一、設計紙稿
設計胎圖、絲工圖紙、藍圖(點藍的色稿):首先有設計師設計胎圖、絲工圖紙、藍圖(點藍的色稿),轉成拷貝紙稿以備下一道工序應用。
二、胎型制作
先將紫銅片按照圖紙要求剪出各種不同形狀,并用鐵錘敲打成各種形狀的銅胎,然后將其各部位銜接上好焊藥,經高溫焊接后便成為器皿銅胎造型。
三、掐絲
用鑷子將壓扁了的細紫銅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銅胎上,然后篩上銀焊藥粉,經900度的高溫焙燒,將銅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上。
四、燒焊
將其再次焊接牢實。
五、點藍
經過掐絲工序后的胎體,再經燒焊、酸洗、平活、正絲等工序后,方可進入點藍工序。點藍是藝師把事先備好的琺瑯釉料,依照圖案所標示的顏色,用由銅絲錘制成的小鏟形工具,一鏟鏟地將琺瑯釉料填充入焊好的銅絲紋飾框架中。
六、燒藍
是將整個胎體填滿色釉后,再拿到爐溫大約800℃的高爐中用一些礦物石頭粉作燃料烘燒,色釉由砂粒狀固體熔化為液體,待冷卻后成為固著在胎體上的絢麗的色釉,此時色釉低于銅絲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經燒結,一般要連續四五次,直至將紋樣內填到與掐絲紋相平。
七、磨光
是用粗砂石、黃石、木炭分三次將凹凸不平的藍釉磨平,凡不平之處都需經補釉燒熔后反復打磨,最后用木炭、刮刀將沒有藍釉的銅線、底線、口線刮平磨亮。
八、鍍金
將磨平、磨亮的景泰藍經酸洗、去污、沙亮后,放入鍍金液糟中,然后通上電流,幾分鐘后黃金液便牢牢附首在景泰藍金屬部位上了。再經水洗沖凈干燥處理后,一件斑斕奪目的景泰藍便脫穎而出了。鍍好金的景泰藍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瓏剔透的硬木底托,更顯出景泰藍雍容華貴、端莊秀美的姿色。
景泰藍——藝術價值
景泰藍原料不菲,工藝復雜,與生俱來的鐘鼎富貴之氣,被歷代帝王當作獨一無二的皇權與財富的象征,景泰藍藝術品線條繁復錦密、蟠曲虬結,器型豐富多彩,體量雄偉,釉色絢麗多姿,變化萬端,是國運昌盛、物阜民豐的佐證,被賦予“國之重器”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
景泰藍——投資與收藏
自古就有“收藏若無景泰藍,藏盡天下也枉然”之說。由于景泰藍被深鎖宮墻600余年,與瓷器、玉器相比,景泰藍高貴的歷史地位鑄就巨大的藝術價值,令人扼腕的是,國內遺存民間的,晚晴以前的古代景泰藍幾乎蕩然無存,近幾年,景泰藍、琺瑯彩的拍賣紀錄也在一路攀升。近年現代工藝美術大師的景泰藍的收藏仍處于洼點,有很大升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