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石頭相比,木材更柔美、更溫暖、更有人情味、更符合中國人追求質樸自然的審美傾向。中國古典家具在框架結構、榫卯工藝、造型和裝飾手法上,都脫胎于中國古代建筑,反過來又影響到古建筑。
中國古典家具與中國傳統建筑
中國早期的家具始于夏商,興盛于戰國、兩漢。其家具造型為適應“席地而坐”的習俗,家具普遍低平穩重、簡便實用。直至唐宋,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和較為寬闊的居住環境,導致高足家具日漸流行。
明代中期至清前期是中國古典家具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的家具式樣質樸而不俗,具有獨特的美學個性和實用價值,被稱為明式家具。清式家具基本上繼承了明式家具風格,乾隆后期開始,裝飾過于繁復,失去了簡約流暢的風格。
中國傳統家具歷史悠久,到了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在等級森嚴,尊卑明顯的古代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言談舉止以及各種習俗文化都深深的烙上封建等級的痕跡,不論是繪畫、陶器、詩歌以及家具都深受封建文化的影響,家具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反映了每個時代人們的起居方式和文化。
中國古代家具沿襲了建筑的結構體系,如大木梁架結構對家具結構的影響十分顯著,“柱”和“梁”反映到家具上正是傳統家具的主要構成元素:立腳和橫撐。其做法和式樣完全是仿效建筑的梁柱,如中國木建筑的柱多為圓形,則家具不論桌椅其腿足也常為圓形,即便為了足間橫撐的連接,也只是在內部做成方形,而外部輪廓仍給人以圓形的視覺感受,正是所謂的“外圓內方”,可見家具是對建筑最直白忠實的模仿。
在連接形式上,榫卯的接合是中國傳統家具的一大特色。尤其在明式的家具中,榫卯結構的運用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而榫卯結構的發展淵源已久,同樣也是首先出現在建筑中,而后又運用于家具結構的。中國古代家具就是吸取了建筑榫卯技術之精華,又結合自身特點,發展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不同的部位運用不同形式的榫卯,既符合功能要求,又牢固可靠,形成了中國傳統建筑與家具源遠流長的時空軸線。
新時期中國古典家具的設計理念
在保留中國傳統優良的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巧妙融入現代流行時尚元素,使之在保留古典韻味的同時更加符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審美。
高檔優良的新中式紅木家具在制作工藝上保留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和打蠟、生漆和雕刻技法等,盡量保持原汁原味,然而在此基礎上,對古典紅木家具的款式、造型、色彩、功能等方面進行的改良創新,更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要求和生活需要。由傳統的以尊嚴為本轉變為以人為本,更加強調舒適感和美觀。
傳統家具中許多款式雕刻繁復,結構復雜,而現代人們追求簡約時尚,因此,新中式紅木家具的設計去除古代紅木家具繁復的部分,使之結構更加簡潔,例如床系列,古代的架子床、拔步床,結構復雜,而現代的新中式紅木床則相對簡單,而且三面都可以上下,摒除了古代男尊女卑的設計理念。
除此之外還有正反和顛倒、替換、改造等方式,通過各種方式對傳統紅木家具進行改良,使之更加符合現代人的起居要求和生活需求。